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打倒惡視力 避開UV和藍光

以下是轉貼的文章,給身為家長的大家參考
另外從下面文章可發現LED是藍光喔~因此使用LED還是要注意

打倒惡視力 避開UV和藍光
【聯合報╱沈佳蓉、李明逵】2010.07.28

沈佳蓉/屏東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李明逵/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
愛美的人都知道,不只曬太陽會變黑,躲在家裡待在日光燈下曬太久也會變黑,因為日光燈中有不弱的紫外光(UV)。我們的眼睛同樣也怕UV,許多眼部病變,如白內障、眼皮腫瘤、翳狀贅片、光角膜炎以及老人黃斑部退化等,都和UV有關。
選擇鏡片 也要避開藍色
日光燈除發出UV光外,還有大量藍光,藍光也是傷害眼睛的燈源之一。視網膜細胞中主要對光敏感的化合物有視紫質(rhodopsin)、紫質(opsin) 與黑色素顆粒體(melanosomes)等,它們吸收藍光的能力遠超過紅光。
藍光會激起這些視網膜細胞內化合物活動量,加速脂褐質(lipofuscin)、脂質(lipid)等化合物積聚於視網膜色素層中,有如雜質沉積於底片上,模糊視力。同時增加釋出有害自由基,傷害視覺細胞,加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所以建議不要在含有大量UV或藍光的燈源下長期閱讀;即使配戴太陽眼鏡、近視眼鏡或是隱形眼鏡,也以不選擇藍色鏡片為佳。
近來大力提倡白光發光二極體(LED)照明, LED產生白光的方式有二,一是由藍光LED中部份藍光經由螢光粉轉為黃光再與剩餘藍光合成白光,另一則是使用UV經由紅、綠、藍螢光粉轉為白光。兩種方式都含有大量的藍光或是UV光,製造廠商及使用者都須注意。
電腦螢幕 不宜長期使用
除燈具外,一般生活中接觸到藍光的部分有電玩、手機、個人電腦、液晶電視。這些用品中的螢幕都使用類似日光燈或LED當作背光源,都不宜長時間使用。
如何視力保健?視網膜中的黃斑部之所以為黃色,是因為組織內有含氧類胡蘿蔔素,尤其是葉黃素與玉米黃質素,這些類胡蘿蔔素都是抗氧化劑。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這些類胡蘿蔔素,需藉由飲食補充,所以平時可多補充葉黃素及玉米黃質素保護眼睛。
深綠色、深黃色的蔬菜如菠菜、花椰菜等均富含有葉黃素,這些抗氧化劑在體內組成了防線,也有效過濾藍色的光線,減少光傷害,長期需曝曬在陽光下的人可以多吃。
其實,躲開UV及藍光是重要且直接的方法,建議早上10時到下午2時陽光最強的時間,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長時間使用含UV及藍光的燈源。
別讓嬰幼兒 直視燈源
新生兒出生後,因視力還未發展完全,對發亮物體特別好奇,總喜歡盯著日光燈看,大人要格外小心預防。建議別讓嬰幼兒直視燈源。
50年前教室及家庭燈源多半是採用鎢絲燈泡,無UV及藍光,而今日都採用非常明亮的日光燈,在照度充分的情況下,學童近視如此之多,其原因如視力活動空間縮小,看電視時間增加,燈源光譜的改變,在新生兒時期視力的損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省電燈泡,日光燈,LED燈,電腦液晶螢幕的背光源,皆含有UV光以及藍光,也應儘量避免讓孩童直視,成人也是如此;也應至避免在日光強烈的環境下活動,或是配戴抗UV的太陽眼鏡。
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需要你我從小保養與呵護。近代科技日新月異,生活中的燈源種類也一日千里。了解各種燈源的特性,以及對視力的影響,都是打倒「惡視力」應有認知。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寶寶成長指南(參考網站)

http://baby.lifepedia.net/nav/169/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2011年3月30日 14:00
不運動,則肌肉難以發達。同樣,如果您不幫助嬰兒“運轉大腦”,嬰兒的大腦就不能充分發育。幫助寶寶智力開發有九個簡單的辦法: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1、愛

嬰兒迫切需要愛,尤其是最早的幾週和幾個月。嬰兒並不是要操縱或控制您;從生物學角度講,她只是需要您的愛。對他的哭鬧有所反映並不會寵壞孩子。

如果您一直對嬰兒的哭鬧採取行動,嬰兒會信任你,並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而不會感到緊張,同時學習愛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如果在最初的幾週或幾個月得不到關心,嬰兒長大後可能會內向、孤僻。

 要做的事:總是對嬰兒的哭鬧作出反應,通過撫摸和聲音使她平靜下來,而不是讓她繼續哭泣。



 2、聊天

跟嬰兒說話,快而模糊的話是沒用的,溫和慈愛的聲音才最恰當。媽媽的話語是她最愛聽的聲音……當她還是5個月大的胚胎時就一直在聽。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長的語言,使用盡可能多的詞彙。決不要忽視嬰兒的學習能力。如果作出誇張的表情,嬰兒會更樂意與您交流。

3、撫摸

    撫摸是強有力的刺激和學習工具。對於使嬰兒平靜下來也有很好的效果。據報道,與未接受按摩的早產兒相比,接受按摩的早產兒成長更快,更少焦慮,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餵養時報緊她,經常擁抱她。給嬰兒沐浴後,輕輕地全身按摩,在旁邊時唱歌並跟她講話。您將享受與她在一起的這一刻。



4、 模倣

嬰兒對看您的臉很有興趣。從剛生下來開始,她就不斷的分析您的臉。她可能模倣微笑、皺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勵嬰兒模倣您。抱嬰兒時保持大約8英寸的距離,作鬼臉,如吐舌頭。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會伸出自己的舌頭!

 5、體驗

你給嬰兒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她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讓嬰兒體驗多種不同的環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帶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運動場和商業街。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與聲音。

要避免的是:把嬰兒放在電視機前幾個小時;這不會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體驗!



6、探查

為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間自己去發現、探索。

要做的事:將危險物品放到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蓋上所有的插座蓋板,把傢具上所有的尖角墊好。提供安全恰當的玩具。

7、閱讀

在嬰兒很小時就開始給她閱讀。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樂於傾聽您的聲音和看圖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圖片或者有觸覺刺激的能互動的書,向嬰兒說明書內不同的紋理,讓她撫摸並體會不同的感受。



 8、音樂

即使在出生前對嬰兒唱歌和演奏音樂對其大腦發育也是有益的。一般來說,節奏連續的音樂是最好的。人們發現莫扎特的音樂能刺激以後用於數學的神經元。

要做的事:唱兒歌與聽音樂是與嬰兒共用樂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飯時用音樂盒或錄製的音樂營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時則用歡快的音樂。

 9、玩耍

玩耍是樂趣,玩耍是工作–嬰兒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習!與嬰兒玩耍時,您也在幫助她發育,作用比你意識到的還要多。

要做的事:用對比強烈的圖片來幫助嬰兒提高專心技巧與注意範圍。嬰兒在研究圖片時向她解釋圖片的顏色。

從一開始就與嬰兒玩手指遊戲,幫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學會“放開”,嬰兒才能學會用手和手指。通過手指遊戲,嬰兒能學習語言和精細的動作技巧。

本文轉自網路文章

專家推薦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861/123851520098250046005.htm
專家推薦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 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 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 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 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 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 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 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1. 模仿能力
當寶寶在2個月時,便開始會發出一些自發性的音,同時所發出的聲音種類也會越來越多,對於人聲也漸漸有明顯注意及注視的興趣,媽咪可以發出音節簡短且口型清晰的字,讓寶寶產生興趣,進而試著學習模仿妳所發出的聲音,媽咪要適時給予良好的回饋反應,鼓勵寶寶學習。
2. 發聲能力
寶 寶2~5個月時,媽咪可以豐富聲音的多樣性,以發出母音a、i、u、e、o為主;4個月之後寶寶已會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例如:a-gu、amuh、 咕嚕咕嚕玩口水聲音等等,別以為寶寶是調皮,寶寶都是在藉著嘗試使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認識自己運用各個部位所發出的多種聲音;當寶寶6個月大之後,其模仿 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媽咪必須給予寶寶豐富且多元的視覺、聲音等刺激,幫助寶寶對語言產生更多興趣並鼓勵他作各種嘗試及學習。
3. 專注能力

觀察寶寶分辨聲音的能力


6~12個月的寶寶,除了會注意人的聲音外,他們用來觀察聲音來源與人的表情的時間也變長了,因此建議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可以一面跟寶寶對話,且盡量將 文字精簡、速度放慢、嘴型明確清楚,讓寶寶觀察表情與嘴型,對於語言的學習很有幫助。而藉由觀察寶寶是否對於已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刺激顯得缺乏興趣,而對新 出現的聲音或玩具會重新專注,表現出興趣,則表示其具備基本的記憶能力,能夠分辨新出現的聲音。

寶寶成長過程不可少 「探索、要求、做反應」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提到,探索、要求、針對事情做出反應,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必經也必備的,擁有上述的成長經驗,寶寶才能學習到語言的各個層面且不停練習。例 如會在不斷嘗試之後發現,「這種哭聲」媽咪就會拿奶瓶來;「那種哭聲」媽咪就會來幫我換尿布…等,並學習到語言語溝通的過程是何種面貌。若寶寶從小就缺乏 聲音的環境、刺激,除了可能影響寶寶所散發出的氣質,也可能對其未來的溝通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寶寶學語 聽力很重要
觀察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學習語言,除了口腔發育、發聲系統皆正常外,另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聽力,正常的聽力可以幫助寶寶更正確的學習、模仿各種發音。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其實寶寶對於聲音的敏感度相當高,若媽咪發現寶寶有出現下文提及的警訊,可藉由聽力檢測來確定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 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音 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寶是否 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 些生活詞彙,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 問:「娃娃(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問寶寶:「ㄋ 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的瞭解更加正確!

觀察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寶寶平時在玩自己的聲音或是模仿時,家長便可藉由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例如:寶寶過度安靜或是聲音的種類很少等現象,就是聽說能力 異常的警訊。提醒媽咪應在生活中時常與寶寶互動、溝通、鼓勵寶寶發音,便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早診治。例如:大概6、7個月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發出自己原 本就會發出的音,例如寶寶已經會發出bu bu的音,當大人發出bu bu時,寶寶也可能會接下去模仿,而到了12個月以後,才會比較有能力模仿新的詞彙。

保護寶寶的聽力

賴 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中耳炎是造成寶寶聽力受損的原因之一,中耳炎若未治癒,則可能會致使發音障礙或模糊、異常。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應隨時保持寶寶耳 道的乾燥、勿讓耳朵浸水,平時也應注意勿讓異物侵入寶寶的耳朵。平時音量勿過大,尤其要避免在寶寶耳朵邊製造大聲響,有些長輩會喜歡在寶寶附近拍手或大叫 吸引其注意力,但這樣的動作卻可能對寶寶的耳膜造成傷害,不可大意!

詹明芳語言治療師表示,媽咪應盡量避免對寶寶的耳朵做頻繁的侵入性動作,因為耳垢其實具備了保護作用,太常清理或是清理不當都有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假如若有需要,也建議應到有專業器具的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檢查、清除。

寶寶聽力有障礙的警訊

1. 不論大小聲,寶寶皆對聲音反應不大甚至無反應。
2. 寶寶長期對人聲無反應、沒興趣。
3. 對某種音頻沒有反應。
4. 構音異常。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與賴怡如語言治療師皆表示,若媽咪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遲鈍就必須要先有警覺,假如上述現象明顯且持續一陣子,建議應找專科醫師檢查、 治療。寶寶對聲音沒有反應除了與聽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是發展遲緩或是人際互動的相關問題,若家長有疑慮,則建議可以帶寶寶至早期療育的機構接受評估。

此 外,有時寶寶聽得到並不代表聽得好,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有些孩子於整體或某些頻率上有聽力困難,若未及早發現,則可能致使其學語過程困難、構音異常以 及說話清晰度不佳等困擾。詹庭芳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無法發出ㄓ、ㄔ、ㄕ、ㄐ、ㄑ、ㄒ等音,其實是因為他們聽不清楚這些高頻音,以致他們無法正 確構音,若未及早診治,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採取省略、替代的方式,影響發音的清晰度。

專家建議的語言遊戲

1. 模仿發音真有趣
寶寶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寶寶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寶寶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 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寶寶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寶寶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 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寶寶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寶寶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寶寶玩玩具的過程。

4. 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寶寶,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寶寶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 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寶寶,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寶寶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 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且帶寶寶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 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寶寶學習的絕佳來源。

6. 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寶寶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寶寶的印象。

7. 拍手、點頭
當手放在中線時媽咪可開始動作,當寶寶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寶寶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寶寶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近距離聽到100分貝聲音 將對聽力造成影響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說話的語音是在30~40分貝左右,美國聽語學會上面的衛教單張有指出有一些能擠壓發出聲音的玩具都接近90分貝,如果直接在嬰 兒耳朵旁邊擠壓更是會發出超過100分貝的聲音,長期下來很容易影響聽力。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選擇聲音太大的玩具,或是不要讓嬰兒接受太大的噪音。

遊戲過程中 家長應陪伴在側

另外,寶寶學語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發掘寶寶喜歡甚麼東西、喜歡發出哪種聲音,提供寶寶模仿的對象;假如寶寶不喜歡發音或是玩遊戲,家長也可以先想看看該怎麼讓寶寶喜歡,例如改變遊戲型態、內容,在雙方互動的情況下,寶寶也較不容易對遊戲感到厭倦。

保持愉悅的學習環境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寶寶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寶寶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28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審稿/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郭雲鼎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以一歲前嬰兒不太會說話表達,這時期的腦部發展不斷接受外界刺激而快速發展,家中的爸媽應該要了解寶寶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以及如何給予正確的環境及教育方式,讓寶寶能夠健康的成長。


幫助大腦發展這樣做!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表示,寶寶到一歲半後才有優勢大腦的發展,初生嬰兒在前六個月中,主要是以較原始大腦腦幹的發展為主,負責呼吸、心跳、血壓以及初級的反射性行為,例如吸吮這種原始的反射行為,基本上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基本所需。
在寶寶五、六 個月之後,大腦的中樞神經功能漸漸發展,讓他們開始對外界有較多的反應,對周遭環境易產生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原始反射將開始慢慢消失。此時寶寶會有想探 索、抓握、學習的慾望,也會發展出較為精細的動作,例如四、五個月時,寶寶兩手會交替或用手抓握東西;十一個月的時候,會以拇指、食指抓東西。
每個寶寶發展進程不一
寶寶五至六個 月大之後,開始會有記憶、會思考、理解外在世界,並學習控制運動。隨著身體的發展,他們六個月學會坐,九個月學會爬,這些階段性的動作發展,都要靠腦部的 成熟度。郭雲鼎主任強調,大腦的發展不單純,每個發展階段並沒有明確清楚的界線,也不是階梯狀的,而是有順序的一連串發展,且有的寶寶比較快,有的比較 慢,這只是參考的依據,並不表示絕對的發展狀況。
在社交與語言 發展上,寶寶二個月開始就會笑且與人有互動,並開始發出聲音,時間愈久,會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九個月大時,他們會發出Ba、Ma的聲音,可能是無意 義。語言發展是人類高功能的表現之一,隨著對物體之認識,與環境及情境聯結,大約要到一歲一至二個月大時,寶寶才會開始將發音與目的物體連結在一起。
在視覺部分, 只能從寶寶對物體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視覺發展。剛出生的嬰兒對黑白的顏色較有反應,近的看不到,30公分以上的物體才看得清楚。四、五個月之後,才會開始 對色彩較有反應。在聽覺的部分,剛開始寶寶只喜歡聽高頻音。初生嬰兒對女性、尤其是媽咪的聲音比較有反應,對低頻聲反應比較差。大約到了四、五個月大時, 才對低頻音有反應。
發展是否遲緩需由專家判斷
若寶寶到了一定年紀的發展還與其他寶寶不一樣,此時要如何判斷他的腦部發育健全與否?郭雲鼎主任指出,寶貝是不是真的大腦有問題,要由專家做判斷。醫師一 般都會根據生長常模來判斷寶寶的發展正常與否,至門診也會給予問卷,例如當一歲的幼兒連爬都不會,其發展與常模落後2個百分點或四個月以上,就應該讓醫師 作專業的評估與診斷,並探討原因,有時候寶寶的發育不如標準,也可能是受病灶影響的結果,未來還是需要長期追蹤觀察,才能確認是不是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郭雲鼎主任 說,成長發展也會因為不同的國籍而有所差異,在診斷評估上,除了參考常模之外,還要參考國情發展與每個家庭的狀況,例如國外地方大,平均一個小孩的房間約 有10坪,寶寶的活動範圍大,爬得距離也比較遠;反觀國內的小朋友,房間小且多數家長會使用學步車,剝奪小寶寶一部份的學習發展,在爬的階段就坐學步車, 跳過學習爬這個階段,但之後還是會發展出走,又有些家長讓寶寶在冬天穿很厚重的衣服,也會阻礙他們的運動發展,所以寶寶發展是否遲緩要進一步深入探究,有 時可能只是發展的進程有所不同。
均衡飲食與無拘束空間最好
父母要如何掌 握一歲前時期,幫助寶寶腦部發展?郭雲鼎主任建議,首先給予均衡營養是最基本之需求,亦是最重要的。對於新生兒至六個月大,母奶應是最適合小寶寶的食物; 六個月之後不要單以牛奶為主食,需開始添加副食品,且不要給予太精緻的飲食。另外,要給予時間、空間讓寶寶學習,不要一直抱著他們,過度的保護或忽略,都 是造成小朋友發展延後的因素之一。
其次,讓寶寶在沒有阻礙的場地上盡情的玩,對他們最好。家長可佈置一個專屬寶寶的安全遊戲空間,大約獨立的3~5坪即可,周圍不要有東西阻礙,環境佈置可使用安全地墊等防護措施,讓他們有空間可以爬行,跌到也不會受傷。
在遊戲空間放置適合且安全的玩具,也能幫助寶寶觸覺、視覺的發展,但切記玩具不要含鉛,也不要太小,因為一歲前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喜歡將東西含在嘴巴裡,以體驗不同感受,不安全的玩具會引發健康及生命的疑慮。家中的溫度控制在適宜即可,不需要給寶寶穿太厚重的衣著,以為包得緊才有安全感,適度的讓他們有靈活的手腳可運動、探索,才不至於阻礙寶寶的發展。給予盡情的探索與發現外界的機會,有助於寶寶的腦部刺激。
在探索世界的 過程中,媽咪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寶寶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媽咪,看到媽咪就有安全感。在心理發展層面,安全感要到二歲才會建立起來,大部分的寶寶到 了十一、十二個月大時,看到陌生人仍會顯露出害怕,所以在一歲前,家長可以適度讓寶寶跟周圍的環境互動探索,但要記得待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不要突然消失 不見,讓寶寶產生焦慮或不安全感,也可讓他們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與不認識的人接觸,學習跟外界有互動。
順著寶寶自己的需要發展
有些父母不希望寶寶輸在起跑點上,會帶不滿一歲的寶寶至坊間的早期教育及 潛能開發機構,希望能提早訓練他們的大腦發展,郭雲鼎主任指出,寶寶到了那些環境中能學習吸收到多少,是一個問題,且天才是不是這樣訓練出來的,也可能需 抱持著疑問,是不是有科學上的印證,他們長大之後實際都會如原有的期望發展,可能需要時間與更多客觀的資料才能有答案。
其實平常就可以會給寶寶多一點刺激,就能幫助腦部的發展。郭雲鼎主任認為,寶寶就像吸水海綿一樣,可大量學習理解他們生活周圍的事情,或模仿他身邊人的行為,每個寶寶的氣質發展特性不同,隨著與環境互動跟機會的差異,而延伸出不同的個性與習慣。
只要給予均衡飲食與安全可供探索的環境,基本上已經具備相當好的條件,每個寶寶對外界的興趣反應都不一樣,他們會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部分,父母應該讓他們以適合自己需要的方式來發展,而不是給予一套制式的模式,這樣才是真正有效幫助寶寶腦部發展的最佳方法。
郭雲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精神、神經中心研究員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
現職: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436
採訪撰文暨插畫/湯佳珮
諮詢/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朱育德
攝影/張明偉
您會讓嬰兒看電視嗎?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朱育德表示,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0~2歲的嬰兒不宜看電視。看電視容易使嬰兒近 視、缺乏與大人互動的時間,長大後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利於空間立體感的建立。建議大人有空時多帶嬰兒到戶外看山看水,以免您家的寶貝成為近視寶寶。

家長最想知道的問題
嬰兒的視覺發展
剛出生的新生 兒其實看不太到,能見的距離非常近,而且3個月以前的視覺畫面皆以黑白為主。3個月大時,嬰兒可見的距離約為30公分,視線比較集中,開始能夠盯著他人 看。不過此時的視覺仍以黑白光影變化為主;3~4個月時,嬰兒的眼睛發展出追視的能力,視線可追著物體移動。6個月大的嬰兒可以看到1公尺的距離;1歲大 的嬰兒則能見到2~3公尺的距離,也慢慢地近似於成人的視力。至於遠與近的立體感則在6個月時才會逐漸開始發展,在此之前嬰兒所能看到的都是接近平面的世 界。在色彩的方面,6個月~1歲時嬰兒的視覺畫面會逐漸彩色化,辨別顏色的能力與視覺神經發展越來越好。
0~2歲的嬰兒不建議看電視
朱育德醫師表示,0~2歲的嬰兒不宜看電視。其實不只是電視,包括平板電腦與手機等3C產品,嬰兒都不宜接觸。主要原因如下:
(1)    這個年紀的嬰兒視力發展還不夠成熟,電視看久了很容易導致近視。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近視的話,成年後一直是近視的可能性也很高。應盡量給予嬰兒多一點的戶外活動,協助其視力發展,才能降低近視發生的比例。
(2)    嬰兒看電視的時間一旦多了,與家長接觸與互動的時間勢必減少。如此一來將會限制往後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缺乏與大人的互動對於嬰兒來說相當不利。
(3)    讓 嬰兒看平面的螢幕,其實不利於其整合性空間立體感的發展,對於感覺統合來說也不是那麼恰當。一旦對空間的掌握度不佳,將來可能會因無法將平面地圖轉化為立 體空間感,而較易迷路。2歲以前的嬰兒,會藉由觸摸與探索世界來逐漸培養出對於空間的概念,這個學習歷程無法藉由觀看電視來獲得。
(4)    看電視對嬰兒往後的專注力發展有負面影響。習慣了電視畫面總是會不斷跳動,學齡後也容易覺得老師上課很無趣。有研究顯示,過動兒在2歲前大多時常看電視。不過尚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看電視與日後成為過動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如果一定要看電視的話,建議2歲以後才較為合適。而且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中間要多休息。
看畫面快速閃過的卡通,OK嗎?
朱育德醫師表示,國外曾有動物實驗,讓小老鼠觀看變化速度快的圖像,實驗結果顯示看過快速動畫的老鼠變得比較具有攻擊性。不過目前仍缺乏進一步的人體實驗,只能作合理推斷:嬰兒看電視會讓其容易適應快節奏的畫面,可能會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的專注力與穩定性變差。
電視有輻射線,所以要少看?
老一輩常說電 視有輻射線,盡量不要坐太近觀看。其實看電視會吸收到的輻射線很有限,倒是不太需要擔心輻射線的影響。不過近距離看電視卻易形成近視,建議觀賞電視節目 時,最好要距離電視螢幕2~3公尺以上較佳。相反來說,凝視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由於距離較近,反而比較應該擔心輻射線的問題。
如何讓嬰兒不要看電視
1.      首先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不能沉迷於電視節目中。如果家裡根本不開電視,嬰兒想看也沒得看。與其讓嬰兒看電視,不如多花時間帶他出去走一走。大人不要只是貪圖一時方便,便將電視當成保母。
2.      盡量不要將看電視當成是一種獎賞,動輒就說「你若肯乖乖吃飯,等一下就讓你看電視」,這樣的說法會使兒童的價值觀也受到影響,逐漸認為「看電視是一件好事情」。電視節目僅能是偶爾調劑身心的輔助工具,不可以過於依賴。
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有助於視力
無論嬰兒是否有看電視的習慣,建議都要多吃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比方南瓜、葡萄、奇異果、菠菜、地瓜都對眼睛很好,建議家長可選用這些食材拌成泥餵給嬰兒吃,(一次一種即可),每天只要一點點,就能補充眼睛所需要的營養素喔!
朱育德
學歷:台大醫學士
      高醫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醫兒科部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高雄市兒童過敏氣喘預防衛教協會理事長
現任: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2013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嬰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嬰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嬰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嬰兒撞倒取樂,這是他與其他嬰兒交流的一種手段,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個嬰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嬰兒總喜歡翻箱倒櫃,拆裝玩具、電器等
  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嬰兒,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嬰兒!嬰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知,從而積累經驗。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嬰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回家後就據為己有
  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嬰兒對物品佔有慾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在嬰幼兒期,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
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麼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父母應逐步引導,讓嬰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可以讓他玩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並且盡量在嬰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嬰兒教育 中,一旦嬰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嬰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 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3歲的嬰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嬰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不斷地嘗試中,嬰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示例一:哭鬧不止的嬰兒
  沒有嬰兒是喜歡哭的。面 對哭鬧的嬰兒,對其進行嚴厲地批評毫無意義。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嬰兒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如果嬰兒是因為針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父 母應耐心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釋和勸導都無效,可以適當採取不理睬行為,讓他哭夠就可以了。

  示例二:嬰兒咬人
  無批評人代表縱容嬰兒, 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如隔離辦法。咬人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可以採用隔離的辦法。首先向嬰兒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然後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同大聲 斥責、批評比較起來,隔離辦法會立即見效,而且用行為是嬰兒意識到行為不被允許更直接、效果會更好。
  需注意的是,隔離一般不會造成對嬰兒感情的傷害,但不要把嬰兒關在小黑屋等令嬰兒恐懼的地方。隔離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嬰兒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權利,就像比賽中罰出場幾分鐘一樣。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兒,讓嬰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嬰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家長不該有的
  有些父母在養育嬰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食嬰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這麼差,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將對你如何如何……」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嬰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嬰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嬰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兒園教師讓嬰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嬰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 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 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dWjSLuOQHAIMQJFreJhoFDSOHf8-/article?mid=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