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28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審稿/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郭雲鼎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以一歲前嬰兒不太會說話表達,這時期的腦部發展不斷接受外界刺激而快速發展,家中的爸媽應該要了解寶寶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以及如何給予正確的環境及教育方式,讓寶寶能夠健康的成長。


幫助大腦發展這樣做!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表示,寶寶到一歲半後才有優勢大腦的發展,初生嬰兒在前六個月中,主要是以較原始大腦腦幹的發展為主,負責呼吸、心跳、血壓以及初級的反射性行為,例如吸吮這種原始的反射行為,基本上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基本所需。
在寶寶五、六 個月之後,大腦的中樞神經功能漸漸發展,讓他們開始對外界有較多的反應,對周遭環境易產生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原始反射將開始慢慢消失。此時寶寶會有想探 索、抓握、學習的慾望,也會發展出較為精細的動作,例如四、五個月時,寶寶兩手會交替或用手抓握東西;十一個月的時候,會以拇指、食指抓東西。
每個寶寶發展進程不一
寶寶五至六個 月大之後,開始會有記憶、會思考、理解外在世界,並學習控制運動。隨著身體的發展,他們六個月學會坐,九個月學會爬,這些階段性的動作發展,都要靠腦部的 成熟度。郭雲鼎主任強調,大腦的發展不單純,每個發展階段並沒有明確清楚的界線,也不是階梯狀的,而是有順序的一連串發展,且有的寶寶比較快,有的比較 慢,這只是參考的依據,並不表示絕對的發展狀況。
在社交與語言 發展上,寶寶二個月開始就會笑且與人有互動,並開始發出聲音,時間愈久,會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九個月大時,他們會發出Ba、Ma的聲音,可能是無意 義。語言發展是人類高功能的表現之一,隨著對物體之認識,與環境及情境聯結,大約要到一歲一至二個月大時,寶寶才會開始將發音與目的物體連結在一起。
在視覺部分, 只能從寶寶對物體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視覺發展。剛出生的嬰兒對黑白的顏色較有反應,近的看不到,30公分以上的物體才看得清楚。四、五個月之後,才會開始 對色彩較有反應。在聽覺的部分,剛開始寶寶只喜歡聽高頻音。初生嬰兒對女性、尤其是媽咪的聲音比較有反應,對低頻聲反應比較差。大約到了四、五個月大時, 才對低頻音有反應。
發展是否遲緩需由專家判斷
若寶寶到了一定年紀的發展還與其他寶寶不一樣,此時要如何判斷他的腦部發育健全與否?郭雲鼎主任指出,寶貝是不是真的大腦有問題,要由專家做判斷。醫師一 般都會根據生長常模來判斷寶寶的發展正常與否,至門診也會給予問卷,例如當一歲的幼兒連爬都不會,其發展與常模落後2個百分點或四個月以上,就應該讓醫師 作專業的評估與診斷,並探討原因,有時候寶寶的發育不如標準,也可能是受病灶影響的結果,未來還是需要長期追蹤觀察,才能確認是不是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郭雲鼎主任 說,成長發展也會因為不同的國籍而有所差異,在診斷評估上,除了參考常模之外,還要參考國情發展與每個家庭的狀況,例如國外地方大,平均一個小孩的房間約 有10坪,寶寶的活動範圍大,爬得距離也比較遠;反觀國內的小朋友,房間小且多數家長會使用學步車,剝奪小寶寶一部份的學習發展,在爬的階段就坐學步車, 跳過學習爬這個階段,但之後還是會發展出走,又有些家長讓寶寶在冬天穿很厚重的衣服,也會阻礙他們的運動發展,所以寶寶發展是否遲緩要進一步深入探究,有 時可能只是發展的進程有所不同。
均衡飲食與無拘束空間最好
父母要如何掌 握一歲前時期,幫助寶寶腦部發展?郭雲鼎主任建議,首先給予均衡營養是最基本之需求,亦是最重要的。對於新生兒至六個月大,母奶應是最適合小寶寶的食物; 六個月之後不要單以牛奶為主食,需開始添加副食品,且不要給予太精緻的飲食。另外,要給予時間、空間讓寶寶學習,不要一直抱著他們,過度的保護或忽略,都 是造成小朋友發展延後的因素之一。
其次,讓寶寶在沒有阻礙的場地上盡情的玩,對他們最好。家長可佈置一個專屬寶寶的安全遊戲空間,大約獨立的3~5坪即可,周圍不要有東西阻礙,環境佈置可使用安全地墊等防護措施,讓他們有空間可以爬行,跌到也不會受傷。
在遊戲空間放置適合且安全的玩具,也能幫助寶寶觸覺、視覺的發展,但切記玩具不要含鉛,也不要太小,因為一歲前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喜歡將東西含在嘴巴裡,以體驗不同感受,不安全的玩具會引發健康及生命的疑慮。家中的溫度控制在適宜即可,不需要給寶寶穿太厚重的衣著,以為包得緊才有安全感,適度的讓他們有靈活的手腳可運動、探索,才不至於阻礙寶寶的發展。給予盡情的探索與發現外界的機會,有助於寶寶的腦部刺激。
在探索世界的 過程中,媽咪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寶寶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媽咪,看到媽咪就有安全感。在心理發展層面,安全感要到二歲才會建立起來,大部分的寶寶到 了十一、十二個月大時,看到陌生人仍會顯露出害怕,所以在一歲前,家長可以適度讓寶寶跟周圍的環境互動探索,但要記得待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不要突然消失 不見,讓寶寶產生焦慮或不安全感,也可讓他們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與不認識的人接觸,學習跟外界有互動。
順著寶寶自己的需要發展
有些父母不希望寶寶輸在起跑點上,會帶不滿一歲的寶寶至坊間的早期教育及 潛能開發機構,希望能提早訓練他們的大腦發展,郭雲鼎主任指出,寶寶到了那些環境中能學習吸收到多少,是一個問題,且天才是不是這樣訓練出來的,也可能需 抱持著疑問,是不是有科學上的印證,他們長大之後實際都會如原有的期望發展,可能需要時間與更多客觀的資料才能有答案。
其實平常就可以會給寶寶多一點刺激,就能幫助腦部的發展。郭雲鼎主任認為,寶寶就像吸水海綿一樣,可大量學習理解他們生活周圍的事情,或模仿他身邊人的行為,每個寶寶的氣質發展特性不同,隨著與環境互動跟機會的差異,而延伸出不同的個性與習慣。
只要給予均衡飲食與安全可供探索的環境,基本上已經具備相當好的條件,每個寶寶對外界的興趣反應都不一樣,他們會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部分,父母應該讓他們以適合自己需要的方式來發展,而不是給予一套制式的模式,這樣才是真正有效幫助寶寶腦部發展的最佳方法。
郭雲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精神、神經中心研究員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
現職: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