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寶寶成長指南(參考網站)

http://baby.lifepedia.net/nav/169/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2011年3月30日 14:00
不運動,則肌肉難以發達。同樣,如果您不幫助嬰兒“運轉大腦”,嬰兒的大腦就不能充分發育。幫助寶寶智力開發有九個簡單的辦法: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1、愛

嬰兒迫切需要愛,尤其是最早的幾週和幾個月。嬰兒並不是要操縱或控制您;從生物學角度講,她只是需要您的愛。對他的哭鬧有所反映並不會寵壞孩子。

如果您一直對嬰兒的哭鬧採取行動,嬰兒會信任你,並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而不會感到緊張,同時學習愛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如果在最初的幾週或幾個月得不到關心,嬰兒長大後可能會內向、孤僻。

 要做的事:總是對嬰兒的哭鬧作出反應,通過撫摸和聲音使她平靜下來,而不是讓她繼續哭泣。



 2、聊天

跟嬰兒說話,快而模糊的話是沒用的,溫和慈愛的聲音才最恰當。媽媽的話語是她最愛聽的聲音……當她還是5個月大的胚胎時就一直在聽。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長的語言,使用盡可能多的詞彙。決不要忽視嬰兒的學習能力。如果作出誇張的表情,嬰兒會更樂意與您交流。

3、撫摸

    撫摸是強有力的刺激和學習工具。對於使嬰兒平靜下來也有很好的效果。據報道,與未接受按摩的早產兒相比,接受按摩的早產兒成長更快,更少焦慮,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餵養時報緊她,經常擁抱她。給嬰兒沐浴後,輕輕地全身按摩,在旁邊時唱歌並跟她講話。您將享受與她在一起的這一刻。



4、 模倣

嬰兒對看您的臉很有興趣。從剛生下來開始,她就不斷的分析您的臉。她可能模倣微笑、皺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勵嬰兒模倣您。抱嬰兒時保持大約8英寸的距離,作鬼臉,如吐舌頭。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會伸出自己的舌頭!

 5、體驗

你給嬰兒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她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讓嬰兒體驗多種不同的環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帶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運動場和商業街。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與聲音。

要避免的是:把嬰兒放在電視機前幾個小時;這不會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體驗!



6、探查

為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間自己去發現、探索。

要做的事:將危險物品放到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蓋上所有的插座蓋板,把傢具上所有的尖角墊好。提供安全恰當的玩具。

7、閱讀

在嬰兒很小時就開始給她閱讀。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樂於傾聽您的聲音和看圖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圖片或者有觸覺刺激的能互動的書,向嬰兒說明書內不同的紋理,讓她撫摸並體會不同的感受。



 8、音樂

即使在出生前對嬰兒唱歌和演奏音樂對其大腦發育也是有益的。一般來說,節奏連續的音樂是最好的。人們發現莫扎特的音樂能刺激以後用於數學的神經元。

要做的事:唱兒歌與聽音樂是與嬰兒共用樂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飯時用音樂盒或錄製的音樂營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時則用歡快的音樂。

 9、玩耍

玩耍是樂趣,玩耍是工作–嬰兒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習!與嬰兒玩耍時,您也在幫助她發育,作用比你意識到的還要多。

要做的事:用對比強烈的圖片來幫助嬰兒提高專心技巧與注意範圍。嬰兒在研究圖片時向她解釋圖片的顏色。

從一開始就與嬰兒玩手指遊戲,幫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學會“放開”,嬰兒才能學會用手和手指。通過手指遊戲,嬰兒能學習語言和精細的動作技巧。

本文轉自網路文章

專家推薦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mama123/861/123851520098250046005.htm
專家推薦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 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 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 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 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 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 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 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1. 模仿能力
當寶寶在2個月時,便開始會發出一些自發性的音,同時所發出的聲音種類也會越來越多,對於人聲也漸漸有明顯注意及注視的興趣,媽咪可以發出音節簡短且口型清晰的字,讓寶寶產生興趣,進而試著學習模仿妳所發出的聲音,媽咪要適時給予良好的回饋反應,鼓勵寶寶學習。
2. 發聲能力
寶 寶2~5個月時,媽咪可以豐富聲音的多樣性,以發出母音a、i、u、e、o為主;4個月之後寶寶已會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例如:a-gu、amuh、 咕嚕咕嚕玩口水聲音等等,別以為寶寶是調皮,寶寶都是在藉著嘗試使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認識自己運用各個部位所發出的多種聲音;當寶寶6個月大之後,其模仿 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媽咪必須給予寶寶豐富且多元的視覺、聲音等刺激,幫助寶寶對語言產生更多興趣並鼓勵他作各種嘗試及學習。
3. 專注能力

觀察寶寶分辨聲音的能力


6~12個月的寶寶,除了會注意人的聲音外,他們用來觀察聲音來源與人的表情的時間也變長了,因此建議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可以一面跟寶寶對話,且盡量將 文字精簡、速度放慢、嘴型明確清楚,讓寶寶觀察表情與嘴型,對於語言的學習很有幫助。而藉由觀察寶寶是否對於已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刺激顯得缺乏興趣,而對新 出現的聲音或玩具會重新專注,表現出興趣,則表示其具備基本的記憶能力,能夠分辨新出現的聲音。

寶寶成長過程不可少 「探索、要求、做反應」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提到,探索、要求、針對事情做出反應,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必經也必備的,擁有上述的成長經驗,寶寶才能學習到語言的各個層面且不停練習。例 如會在不斷嘗試之後發現,「這種哭聲」媽咪就會拿奶瓶來;「那種哭聲」媽咪就會來幫我換尿布…等,並學習到語言語溝通的過程是何種面貌。若寶寶從小就缺乏 聲音的環境、刺激,除了可能影響寶寶所散發出的氣質,也可能對其未來的溝通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寶寶學語 聽力很重要
觀察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學習語言,除了口腔發育、發聲系統皆正常外,另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聽力,正常的聽力可以幫助寶寶更正確的學習、模仿各種發音。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其實寶寶對於聲音的敏感度相當高,若媽咪發現寶寶有出現下文提及的警訊,可藉由聽力檢測來確定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 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音 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寶是否 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 些生活詞彙,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 問:「娃娃(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問寶寶:「ㄋ 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的瞭解更加正確!

觀察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寶寶平時在玩自己的聲音或是模仿時,家長便可藉由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例如:寶寶過度安靜或是聲音的種類很少等現象,就是聽說能力 異常的警訊。提醒媽咪應在生活中時常與寶寶互動、溝通、鼓勵寶寶發音,便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早診治。例如:大概6、7個月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發出自己原 本就會發出的音,例如寶寶已經會發出bu bu的音,當大人發出bu bu時,寶寶也可能會接下去模仿,而到了12個月以後,才會比較有能力模仿新的詞彙。

保護寶寶的聽力

賴 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中耳炎是造成寶寶聽力受損的原因之一,中耳炎若未治癒,則可能會致使發音障礙或模糊、異常。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應隨時保持寶寶耳 道的乾燥、勿讓耳朵浸水,平時也應注意勿讓異物侵入寶寶的耳朵。平時音量勿過大,尤其要避免在寶寶耳朵邊製造大聲響,有些長輩會喜歡在寶寶附近拍手或大叫 吸引其注意力,但這樣的動作卻可能對寶寶的耳膜造成傷害,不可大意!

詹明芳語言治療師表示,媽咪應盡量避免對寶寶的耳朵做頻繁的侵入性動作,因為耳垢其實具備了保護作用,太常清理或是清理不當都有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假如若有需要,也建議應到有專業器具的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檢查、清除。

寶寶聽力有障礙的警訊

1. 不論大小聲,寶寶皆對聲音反應不大甚至無反應。
2. 寶寶長期對人聲無反應、沒興趣。
3. 對某種音頻沒有反應。
4. 構音異常。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與賴怡如語言治療師皆表示,若媽咪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遲鈍就必須要先有警覺,假如上述現象明顯且持續一陣子,建議應找專科醫師檢查、 治療。寶寶對聲音沒有反應除了與聽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是發展遲緩或是人際互動的相關問題,若家長有疑慮,則建議可以帶寶寶至早期療育的機構接受評估。

此 外,有時寶寶聽得到並不代表聽得好,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有些孩子於整體或某些頻率上有聽力困難,若未及早發現,則可能致使其學語過程困難、構音異常以 及說話清晰度不佳等困擾。詹庭芳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無法發出ㄓ、ㄔ、ㄕ、ㄐ、ㄑ、ㄒ等音,其實是因為他們聽不清楚這些高頻音,以致他們無法正 確構音,若未及早診治,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採取省略、替代的方式,影響發音的清晰度。

專家建議的語言遊戲

1. 模仿發音真有趣
寶寶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寶寶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寶寶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 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寶寶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寶寶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 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寶寶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寶寶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寶寶玩玩具的過程。

4. 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寶寶,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寶寶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 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寶寶,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寶寶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 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且帶寶寶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 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寶寶學習的絕佳來源。

6. 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寶寶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寶寶的印象。

7. 拍手、點頭
當手放在中線時媽咪可開始動作,當寶寶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寶寶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寶寶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近距離聽到100分貝聲音 將對聽力造成影響

詹 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說話的語音是在30~40分貝左右,美國聽語學會上面的衛教單張有指出有一些能擠壓發出聲音的玩具都接近90分貝,如果直接在嬰 兒耳朵旁邊擠壓更是會發出超過100分貝的聲音,長期下來很容易影響聽力。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選擇聲音太大的玩具,或是不要讓嬰兒接受太大的噪音。

遊戲過程中 家長應陪伴在側

另外,寶寶學語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發掘寶寶喜歡甚麼東西、喜歡發出哪種聲音,提供寶寶模仿的對象;假如寶寶不喜歡發音或是玩遊戲,家長也可以先想看看該怎麼讓寶寶喜歡,例如改變遊戲型態、內容,在雙方互動的情況下,寶寶也較不容易對遊戲感到厭倦。

保持愉悅的學習環境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寶寶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寶寶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展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28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審稿/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郭雲鼎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以一歲前嬰兒不太會說話表達,這時期的腦部發展不斷接受外界刺激而快速發展,家中的爸媽應該要了解寶寶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以及如何給予正確的環境及教育方式,讓寶寶能夠健康的成長。


幫助大腦發展這樣做!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表示,寶寶到一歲半後才有優勢大腦的發展,初生嬰兒在前六個月中,主要是以較原始大腦腦幹的發展為主,負責呼吸、心跳、血壓以及初級的反射性行為,例如吸吮這種原始的反射行為,基本上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基本所需。
在寶寶五、六 個月之後,大腦的中樞神經功能漸漸發展,讓他們開始對外界有較多的反應,對周遭環境易產生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原始反射將開始慢慢消失。此時寶寶會有想探 索、抓握、學習的慾望,也會發展出較為精細的動作,例如四、五個月時,寶寶兩手會交替或用手抓握東西;十一個月的時候,會以拇指、食指抓東西。
每個寶寶發展進程不一
寶寶五至六個 月大之後,開始會有記憶、會思考、理解外在世界,並學習控制運動。隨著身體的發展,他們六個月學會坐,九個月學會爬,這些階段性的動作發展,都要靠腦部的 成熟度。郭雲鼎主任強調,大腦的發展不單純,每個發展階段並沒有明確清楚的界線,也不是階梯狀的,而是有順序的一連串發展,且有的寶寶比較快,有的比較 慢,這只是參考的依據,並不表示絕對的發展狀況。
在社交與語言 發展上,寶寶二個月開始就會笑且與人有互動,並開始發出聲音,時間愈久,會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九個月大時,他們會發出Ba、Ma的聲音,可能是無意 義。語言發展是人類高功能的表現之一,隨著對物體之認識,與環境及情境聯結,大約要到一歲一至二個月大時,寶寶才會開始將發音與目的物體連結在一起。
在視覺部分, 只能從寶寶對物體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視覺發展。剛出生的嬰兒對黑白的顏色較有反應,近的看不到,30公分以上的物體才看得清楚。四、五個月之後,才會開始 對色彩較有反應。在聽覺的部分,剛開始寶寶只喜歡聽高頻音。初生嬰兒對女性、尤其是媽咪的聲音比較有反應,對低頻聲反應比較差。大約到了四、五個月大時, 才對低頻音有反應。
發展是否遲緩需由專家判斷
若寶寶到了一定年紀的發展還與其他寶寶不一樣,此時要如何判斷他的腦部發育健全與否?郭雲鼎主任指出,寶貝是不是真的大腦有問題,要由專家做判斷。醫師一 般都會根據生長常模來判斷寶寶的發展正常與否,至門診也會給予問卷,例如當一歲的幼兒連爬都不會,其發展與常模落後2個百分點或四個月以上,就應該讓醫師 作專業的評估與診斷,並探討原因,有時候寶寶的發育不如標準,也可能是受病灶影響的結果,未來還是需要長期追蹤觀察,才能確認是不是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郭雲鼎主任 說,成長發展也會因為不同的國籍而有所差異,在診斷評估上,除了參考常模之外,還要參考國情發展與每個家庭的狀況,例如國外地方大,平均一個小孩的房間約 有10坪,寶寶的活動範圍大,爬得距離也比較遠;反觀國內的小朋友,房間小且多數家長會使用學步車,剝奪小寶寶一部份的學習發展,在爬的階段就坐學步車, 跳過學習爬這個階段,但之後還是會發展出走,又有些家長讓寶寶在冬天穿很厚重的衣服,也會阻礙他們的運動發展,所以寶寶發展是否遲緩要進一步深入探究,有 時可能只是發展的進程有所不同。
均衡飲食與無拘束空間最好
父母要如何掌 握一歲前時期,幫助寶寶腦部發展?郭雲鼎主任建議,首先給予均衡營養是最基本之需求,亦是最重要的。對於新生兒至六個月大,母奶應是最適合小寶寶的食物; 六個月之後不要單以牛奶為主食,需開始添加副食品,且不要給予太精緻的飲食。另外,要給予時間、空間讓寶寶學習,不要一直抱著他們,過度的保護或忽略,都 是造成小朋友發展延後的因素之一。
其次,讓寶寶在沒有阻礙的場地上盡情的玩,對他們最好。家長可佈置一個專屬寶寶的安全遊戲空間,大約獨立的3~5坪即可,周圍不要有東西阻礙,環境佈置可使用安全地墊等防護措施,讓他們有空間可以爬行,跌到也不會受傷。
在遊戲空間放置適合且安全的玩具,也能幫助寶寶觸覺、視覺的發展,但切記玩具不要含鉛,也不要太小,因為一歲前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喜歡將東西含在嘴巴裡,以體驗不同感受,不安全的玩具會引發健康及生命的疑慮。家中的溫度控制在適宜即可,不需要給寶寶穿太厚重的衣著,以為包得緊才有安全感,適度的讓他們有靈活的手腳可運動、探索,才不至於阻礙寶寶的發展。給予盡情的探索與發現外界的機會,有助於寶寶的腦部刺激。
在探索世界的 過程中,媽咪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寶寶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媽咪,看到媽咪就有安全感。在心理發展層面,安全感要到二歲才會建立起來,大部分的寶寶到 了十一、十二個月大時,看到陌生人仍會顯露出害怕,所以在一歲前,家長可以適度讓寶寶跟周圍的環境互動探索,但要記得待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不要突然消失 不見,讓寶寶產生焦慮或不安全感,也可讓他們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與不認識的人接觸,學習跟外界有互動。
順著寶寶自己的需要發展
有些父母不希望寶寶輸在起跑點上,會帶不滿一歲的寶寶至坊間的早期教育及 潛能開發機構,希望能提早訓練他們的大腦發展,郭雲鼎主任指出,寶寶到了那些環境中能學習吸收到多少,是一個問題,且天才是不是這樣訓練出來的,也可能需 抱持著疑問,是不是有科學上的印證,他們長大之後實際都會如原有的期望發展,可能需要時間與更多客觀的資料才能有答案。
其實平常就可以會給寶寶多一點刺激,就能幫助腦部的發展。郭雲鼎主任認為,寶寶就像吸水海綿一樣,可大量學習理解他們生活周圍的事情,或模仿他身邊人的行為,每個寶寶的氣質發展特性不同,隨著與環境互動跟機會的差異,而延伸出不同的個性與習慣。
只要給予均衡飲食與安全可供探索的環境,基本上已經具備相當好的條件,每個寶寶對外界的興趣反應都不一樣,他們會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部分,父母應該讓他們以適合自己需要的方式來發展,而不是給予一套制式的模式,這樣才是真正有效幫助寶寶腦部發展的最佳方法。
郭雲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精神、神經中心研究員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
現職: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可以看電視嗎?

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436
採訪撰文暨插畫/湯佳珮
諮詢/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朱育德
攝影/張明偉
您會讓嬰兒看電視嗎?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朱育德表示,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0~2歲的嬰兒不宜看電視。看電視容易使嬰兒近 視、缺乏與大人互動的時間,長大後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利於空間立體感的建立。建議大人有空時多帶嬰兒到戶外看山看水,以免您家的寶貝成為近視寶寶。

家長最想知道的問題
嬰兒的視覺發展
剛出生的新生 兒其實看不太到,能見的距離非常近,而且3個月以前的視覺畫面皆以黑白為主。3個月大時,嬰兒可見的距離約為30公分,視線比較集中,開始能夠盯著他人 看。不過此時的視覺仍以黑白光影變化為主;3~4個月時,嬰兒的眼睛發展出追視的能力,視線可追著物體移動。6個月大的嬰兒可以看到1公尺的距離;1歲大 的嬰兒則能見到2~3公尺的距離,也慢慢地近似於成人的視力。至於遠與近的立體感則在6個月時才會逐漸開始發展,在此之前嬰兒所能看到的都是接近平面的世 界。在色彩的方面,6個月~1歲時嬰兒的視覺畫面會逐漸彩色化,辨別顏色的能力與視覺神經發展越來越好。
0~2歲的嬰兒不建議看電視
朱育德醫師表示,0~2歲的嬰兒不宜看電視。其實不只是電視,包括平板電腦與手機等3C產品,嬰兒都不宜接觸。主要原因如下:
(1)    這個年紀的嬰兒視力發展還不夠成熟,電視看久了很容易導致近視。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近視的話,成年後一直是近視的可能性也很高。應盡量給予嬰兒多一點的戶外活動,協助其視力發展,才能降低近視發生的比例。
(2)    嬰兒看電視的時間一旦多了,與家長接觸與互動的時間勢必減少。如此一來將會限制往後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缺乏與大人的互動對於嬰兒來說相當不利。
(3)    讓 嬰兒看平面的螢幕,其實不利於其整合性空間立體感的發展,對於感覺統合來說也不是那麼恰當。一旦對空間的掌握度不佳,將來可能會因無法將平面地圖轉化為立 體空間感,而較易迷路。2歲以前的嬰兒,會藉由觸摸與探索世界來逐漸培養出對於空間的概念,這個學習歷程無法藉由觀看電視來獲得。
(4)    看電視對嬰兒往後的專注力發展有負面影響。習慣了電視畫面總是會不斷跳動,學齡後也容易覺得老師上課很無趣。有研究顯示,過動兒在2歲前大多時常看電視。不過尚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看電視與日後成為過動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如果一定要看電視的話,建議2歲以後才較為合適。而且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中間要多休息。
看畫面快速閃過的卡通,OK嗎?
朱育德醫師表示,國外曾有動物實驗,讓小老鼠觀看變化速度快的圖像,實驗結果顯示看過快速動畫的老鼠變得比較具有攻擊性。不過目前仍缺乏進一步的人體實驗,只能作合理推斷:嬰兒看電視會讓其容易適應快節奏的畫面,可能會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的專注力與穩定性變差。
電視有輻射線,所以要少看?
老一輩常說電 視有輻射線,盡量不要坐太近觀看。其實看電視會吸收到的輻射線很有限,倒是不太需要擔心輻射線的影響。不過近距離看電視卻易形成近視,建議觀賞電視節目 時,最好要距離電視螢幕2~3公尺以上較佳。相反來說,凝視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由於距離較近,反而比較應該擔心輻射線的問題。
如何讓嬰兒不要看電視
1.      首先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不能沉迷於電視節目中。如果家裡根本不開電視,嬰兒想看也沒得看。與其讓嬰兒看電視,不如多花時間帶他出去走一走。大人不要只是貪圖一時方便,便將電視當成保母。
2.      盡量不要將看電視當成是一種獎賞,動輒就說「你若肯乖乖吃飯,等一下就讓你看電視」,這樣的說法會使兒童的價值觀也受到影響,逐漸認為「看電視是一件好事情」。電視節目僅能是偶爾調劑身心的輔助工具,不可以過於依賴。
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有助於視力
無論嬰兒是否有看電視的習慣,建議都要多吃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比方南瓜、葡萄、奇異果、菠菜、地瓜都對眼睛很好,建議家長可選用這些食材拌成泥餵給嬰兒吃,(一次一種即可),每天只要一點點,就能補充眼睛所需要的營養素喔!
朱育德
學歷:台大醫學士
      高醫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醫兒科部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高雄市兒童過敏氣喘預防衛教協會理事長
現任:高雄正薪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2013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嬰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嬰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嬰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嬰兒撞倒取樂,這是他與其他嬰兒交流的一種手段,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個嬰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嬰兒總喜歡翻箱倒櫃,拆裝玩具、電器等
  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嬰兒,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嬰兒!嬰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知,從而積累經驗。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嬰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回家後就據為己有
  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嬰兒對物品佔有慾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在嬰幼兒期,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
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麼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父母應逐步引導,讓嬰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可以讓他玩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並且盡量在嬰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嬰兒教育 中,一旦嬰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嬰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 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3歲的嬰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嬰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不斷地嘗試中,嬰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示例一:哭鬧不止的嬰兒
  沒有嬰兒是喜歡哭的。面 對哭鬧的嬰兒,對其進行嚴厲地批評毫無意義。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嬰兒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如果嬰兒是因為針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父 母應耐心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釋和勸導都無效,可以適當採取不理睬行為,讓他哭夠就可以了。

  示例二:嬰兒咬人
  無批評人代表縱容嬰兒, 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如隔離辦法。咬人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可以採用隔離的辦法。首先向嬰兒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然後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同大聲 斥責、批評比較起來,隔離辦法會立即見效,而且用行為是嬰兒意識到行為不被允許更直接、效果會更好。
  需注意的是,隔離一般不會造成對嬰兒感情的傷害,但不要把嬰兒關在小黑屋等令嬰兒恐懼的地方。隔離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嬰兒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權利,就像比賽中罰出場幾分鐘一樣。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兒,讓嬰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嬰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家長不該有的
  有些父母在養育嬰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食嬰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這麼差,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將對你如何如何……」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嬰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嬰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嬰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兒園教師讓嬰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嬰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 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 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dWjSLuOQHAIMQJFreJhoFDSOHf8-/article?mid=1022

 

零到六個月嬰兒神經刺激發展(上)

零到六個月嬰兒神經刺激發展(上)

嬰兒與母親/提供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許庭榕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可愛寶寶/吳沛臨
 
「贏在起跑點」注意事項
 
常在門診遇到許多新手父母,還來不及沈浸在新生兒誕生的喜悅中,很快的就面 臨了許多完全沒有碰過的狀況,例如:「餵多少奶水才有足夠的營養?」、「怎麼幫嬰兒洗澡?」、「嬰幼兒常常哭鬧怎麼辦?」……之類的問題。光要把這些問題 解決,已經讓整天忙於工作的父母筋疲力竭,帶著焦慮前來門診。除了養育和照料新生兒日常生活外,如何陪伴與教育小嬰兒,成為父母更關心、更重要的問題。
 
也常常有人問到,到底要「雙親自己帶小嬰兒」,還是「請專業保母來幫忙養育 小嬰兒?」、「由長輩來帶孩子會不會讓孩子被寵壞?」、「小嬰兒需不需要去上潛能開發之類的啟蒙課程?」……尤其現在父母生的少,小嬰孩出生便成為全家族 關心的焦點。集所有的關注於一身,父母也都希望小孩能夠得到最好的養育外,也能培養出最聰明的小孩。
 
不論照顧者是父母親自帶或祖父母照顧,或是借重保母的專才,筆者想藉由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新生兒的教育與神經發展的訓練,以出生後到六個月的嬰兒大腦發展為主軸,並希望能夠提供一些簡單的原則和方法給照顧者作參考。
 
起跑了!腦部發展與訓練
 
首先,釐清一個觀念︰每一對新手父母都希望要有最聰明,且最有成就的下一 代。小嬰兒出生後先天的基因決定了一切?還是可以經由後天的訓練教育培養,造就出優秀的潛能特質呢?先天與後天,遺傳與教育,到底那個重要呢?經科學研究 證實,愛因斯坦的腦袋在外觀和重量上,與常人沒有太大的不同,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多數研究者認為後天的教育與培養相對更重要。原因在於先天的發 展已經完成,基因已經遺傳,而後天的教育絕對跟將來成長後的發展有密切關連,也因此,個性的培養與後天的啟發訓練,才是目前最需要去注意的。
 
以頭圍增加為例,出生後到一歲頭圍增加10~12公分,而一歲到兩歲頭圍增 加僅僅2~3公分。而2-5歲頭圍也是僅增加2~3公分。所以出生後這一兩年不但腦細胞數目長得快,神經的網路聯結也大致在這段時期前完成。由此可知,在 新生兒到幼兒階段,腦部發展與訓練在前一兩年的重要性可以想見。也需要父母及照顧者多多加以注意。
 
增加刺激與學習
 
訓練腦部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多刺激你家的小寶貝!問題是,「該怎樣刺激 呢?」、「有沒有特定的方法?」、「刺激的時間要多久?」、「刺激有沒有程度差異?」……這些問題,看似很重要,但如果瞭解腦部發展與刺激之間的關連,掌 握刺激腦部發展的基本原則,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這裡先就腦部成長與刺激的原則談起:
 
腦部的發展與成長,需要「刺激」、「反應」,然後「成長」。刺激其實就是腦 部發展最好的營養品。記得,在每一位爸爸媽媽過往的學習經驗裡,英文老師常對我們要求說:「英文就是要唸出來、說出來,才會記得牢靠。」這是為什麼呢?常 有一些同學常因為害羞或害怕念錯,而不願意唸出來,爾後才漸漸瞭解到:當你唸出來的時後,你的大腦已經開始經過一連串的神經網路整合,這樣的印記才會深 刻。
 
藉由神經網路的角度來看背誦單字或背誦整個文句,人的腦部正是因為這樣的運 作模式而大量活動,包括聽力(要去仔細聆聽自己正在說什麼),思考整個句子(神經網路連結),大聲的念出來(嘴巴與舌頭的肌肉同時在動作),這些連續的動 作,才會讓大腦的神經整個連結在一起。包括聽力、運動區、感覺區、整合區等等,全部的神經網路都在運作,加深我們的神經印記,這樣才會讓我們印象深刻。跟 只是將單字用眼睛看過去,或只有在心中默唸的方法比起來,如此的方式會讓英文學習的效果加倍。
 
同樣的道理,對於嬰幼兒的腦部該如何刺激呢?就是跟前述的例子同樣原理—— 「全部的刺激都要有,才能讓腦部有最好的成長與網路連結!」尤其是來自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刺激,能使嬰幼兒對於你所給予的刺激有所反應,甚至使嬰幼兒自身 可以針對環境刺激,有自發的反應,就是最好激發。而各方面的刺激要如何進行呢?可以從感官、環境、心理、兒童發展追蹤等各方面的刺激和訓練方式談起。
 
視力、聽力、觸覺等感官刺激
 
A.視力發展的刺激:要常常看著他、抱著他,跟他玩,跟他說話。
 
Tips:零到六個月的階段,可以準備黑白視力圖卡等來刺激小嬰兒眼睛。
 
小嬰兒的眼睛是慢慢發展的。出生後小嬰兒的眼睛就已經可以看到東西,但無法 清楚辨識,看的到近距離模糊的影像,可以略微分辨出顏色較深的物體。例如新生兒模糊的視力,卻可以找尋到媽媽的乳頭吸吮。出生後三個月,在小嬰孩面前跟他 玩,正常發展的小嬰孩就會有反應的笑,這就表示這樣的動作,小嬰孩可以透過視力的接收到。依照正常發展來看,六個月的幼兒視力發展大概到0.6左右,一歲 的幼兒視力大概就跟正常人相同。所以這段期間內,如何促進視力發展,對眼睛的刺激很重要。零到六個月時可以使用黑白顏色對比的簡單圖案視力卡,來刺激小嬰 兒的眼睛,促進視覺發展。
 
醫學研究顯示,對於嬰幼兒來說,最吸引他的,是大人的眼睛,所以在視力刺激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我們在照顧嬰幼兒時,要用眼睛一直看著他,跟他玩,跟他說話,此外,如果順便抱抱他、摸摸他,就可以使他同時在視力和觸覺上都同時獲得刺激,有助於全面的發展。
 
B.聽力發展的刺激:出生後的嬰兒,做聽力篩檢,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嬰幼兒對於聽力的反應,若有異常,應及早發現就醫診療。
 
Tips:多跟小嬰兒說話,或是以各類可以發出不同聲響的物品刺激聽力發展。
 
許多媽媽在懷孕時都已經開始注意到胎教,有人說要常聽溫和、規律的音樂如莫 札特、巴哈等人的作品。雖然醫學界最新的研究顯示,聽莫札特音樂的胎兒與沒聽莫札特音樂的胎兒,在長大後的各方面表現並無明顯差異。但重點在於,藉由聆聽 古典音樂或是媽媽認為好聽的音樂,可以達到媽媽精神的放鬆,來培養懷孕時的好心情。
 
「剛出生的小孩有沒有聽力?」其實是有的。舉例來說,目前各大醫院針對出生 後的嬰兒,都有做聽力的篩檢,透過篩檢確知嬰幼兒的聽力是否有障礙或是否需要進一步醫療的介入。但最重要的還是經由父母或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小嬰孩 對於聽力的反應。一般而言,兩個月大的幼兒,會對聽力有所反應,會開始去找尋聲音的來源,所以爸媽這時候就必須注意自己的寶貝對於聽力有沒有反應。
 
有人甚至在小嬰兒出生後,就開始給小嬰兒帶耳機聽,開始作聽力刺激,雖然沒 有證據顯示,這樣方式的聽力刺激會讓小寶貝更聰明,但這種方式是一種對於聽力刺激的想法,也就是小嬰孩可以有聽力的刺激與訓練。至於有些研究者認為,某些 特定的音樂對於聽力的發展與訓練較好,例如節奏明快的音樂、模仿聲音的音樂、有圖像意念的音樂等等,對此部份的作法就見仁見智。在臨床上的經驗,我認為只 要是各種聲音可以適度給小嬰孩刺激,不需特定選擇種類,就可以達到聽力刺激的效果。
 
對嬰幼兒的聽力刺激重點還是在於;要多跟小嬰兒有互動,例如多多跟他說話, 或是以各類可以發出不同聲響的物品,例如鬧鐘、手搖鈴、樂器等,刺激小嬰孩的聽力。除了可以藉由聽力的刺激,來刺激腦部的發育外,更重要的是能在腦部語言 與社會溝通前的黃金時期前,發現嬰幼兒是否有聽力的障礙,而能及早就醫診治,避免語言發展完全落後,或失去語言發展能力。
 
C.觸覺發展的刺激:多擁抱小嬰孩,除了可以得到觸覺刺激的效果外,還可以使嬰幼兒獲得心裡的滿足。
 
Tips:要常常擁抱、撫摸、按摩,或輕輕拉著小嬰孩的手腳,可以給予一些適合抓握的玩具,刺激小嬰孩的觸覺發展。
 
出生後的嬰幼兒,喜歡父母或大人的擁抱,哭鬧中的嬰孩,也常常在爸爸媽媽或 照顧者的擁抱中平靜下來。嬰幼兒獲得了擁抱,才能有心安與滿足的感覺,也就能在穩定的狀況下發展。對於嬰幼兒的觸覺刺激,該怎樣做才好呢?就是常常擁抱 他、摸摸他,也可以輕輕拉著他的手腳,常常跟他玩耍,幫他按摩。零到六個月的嬰幼兒,可以給予一些適合抓握的玩具來刺激手的抓握發展,例如有突觸的球、可 以手握的玩具(如果會發出聲音更能吸引嬰幼兒的注意,並同時刺激聽覺發展)。
 
偶而也可以偷偷輕捏一下嬰幼兒,觀察他的反應,也是一種刺激。或者,溫度的 刺激也是一種刺激,所以也可以帶著嬰幼兒,利用洗澡的時間去輕輕碰觸不同的溫度的水來作刺激。這從零到六個月的觸覺刺激,除了擁抱和遊戲外,爸爸媽媽和照 顧者還可以利用這樣的互動,觀察嬰幼兒的神經發展,例如:會不會漸漸會主動伸手去抓東西?左右手、左右腳的發展應該要動得一樣好,有沒有行動上的差異等問 題。(下期待續)
 
許庭榕
學歷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教育部陽明大學講師

父母可為寶寶進行的0歲教育

0-1歲是重要時刻

  許多幼教專家都表示,0~1歲這短短一年間的教育,會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父母實在輕忽不得。陳鳳珠老師提醒各位父母,在替寶寶進行0歲教育時,首先須了解各月齡孩子粗動作、精細動作、心智等的發展情形,在針對各階段的發展作一訓練。  陳鳳珠老師特別提供0~1歲嬰兒各項智能發展表(如附表),讓父母能粗略了解正常孩的發展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此發展表僅供參考用,該如何正確的判斷孩子的心智發展有無異常狀況,還是須由心智科醫師來作診斷。
 
發長表: 
一、 
 
二、精細動作方面
項  目
一般孩子達成年齡  歲:月
會舞動雙手 0:1
有抓握的反射動作 0:2
兩臂有對稱性的動作 0:3
雙手會碰在一起 0:3
手掌會有目的地的打開 0:4
會用手指及手掌捉握東西 0:6
會將物品由一手轉交至另一手 0:7
會拍擊物品 0:8
會兩手交互取物 0:10
會搖鈴 0:10
會用雙手各拿一塊積木互相敲打 0:11
會將積木放入盒中 0:12
三.語言能力方面
項  目
一般孩子達成年齡 歲:月
會敲打的聲音且有反應 0:2
會發出兩種不同的母音(如  ) 0:3
會笑出聲音 0:3
會高興的尖叫 0:4
會將頭轉向聲源 0:5
眼睛會注射聲源 0:6
會接連發出兩個母音(如  ) 0:7
能聽懂熟悉的話 0:8
會模仿說單字 0:12
四.生活能力方面
項  目
一般孩子達成年齡  歲:月
會注意別人的臉 0:1
逗弄時會微笑 0:2
會自動的對人微笑 0:5
會拿住餅乾吃 0:8
會嘗試抓取較遠的玩具 0:9
會自己握住奶瓶喝水 0:10
對陌生人有反應(如高興、害羞) 0:10
大人幫忙穿衣時能配合動作 0:12
  在了解0~1歲各月齡粗略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能力及生活能力的發展之外,接下來便是針對該月齡正常的發展做0歲教育的訓練規劃,陳鳳珠老師提醒各位家長,無論哪個階段,在替寶寶進行0歲教育時,都需謹記以下幾個教育重點。
以真誠的關愛取代責罵,在進行過程中絕對不可打罵孩子,也不能用任何否定孩子的話語。
必須在愉快氣氛下進行,不要勉強孩子去做。
並需持之以恆,每天反覆的進行。
幫孩子發展重要的動作技能。
培養孩子對外界環境產生興趣。 
我們將概略分成三部份進行: 

a.感覺訓練

(1)多多接觸寶寶的身體

時間: 出生後馬上開始

方法: 在摸寶寶身體各部位時,最好一面配合語言,如:「這是你的手」、「這是你的腳」,如此寶寶不但能藉由撫觸得到安全感,更能培養寶寶高度的語言能力。 
(2)接觸室外空氣

時間: 出生後1個月起

方法: 打開窗戶,讓室內的空氣流通。常常讓寶寶接觸室外的空氣,不但會使鼻子及氣管的黏膜會產生抵抗力,寶寶不易感冒,也可培養寶寶的社會性,穩定情緒。然而,由於小寶寶容易感染到各種傳染病,在帶寶寶外出時,就要更加小心注意。 
(3)欣賞古典音樂

時間: 出生後3個月起

方法: 在寶寶出生後二、三個月時,就反覆給寶寶聽固定的曲子,每天二、三次,每次不要超過半小時。 
(4)欣賞繪畫作品

時間: 出生後三個月起

方法: 在屋內擺設圖畫,並把寶寶抱到畫前,跟他說畫中的內容,也許開始時寶寶只會對明亮的色彩感興趣,但漸漸的他會想了解其中的內容。

b.體能訓練

(1)儘量用母乳哺餵

時間: 出生後開始

方法: 要寶寶有強健的體魄,須先從飲食著手,母乳是初生嬰兒最佳的食品,因此如非不得已,媽媽應以母乳哺餵寶寶。
(2)按摩嬰兒的身體

時間: 出生後1個月起

方法: 出生1個月大時,每隔一天輕輕做十分鐘左右的按摩,到2、3個月大則可增加至每天3次。此外在讓寶寶俯臥時,可在周圍放一些能引起他興趣的玩具,讓寶寶嘗試抬頭去看,如此可訓練脖子的肌肉。 
(3)做嬰兒體操

時間: 出生後2、3個月起

方法: 在寶寶肌肉較結實之後,每天就可利用時間與寶寶一起做體操,如:利用換衣服時,把寶寶的手上下、左右伸展擺動,扳開手指給予搓揉。 
(4)讓寶寶在地板上爬

時間: 依個人發展情況而定

方法: 讓寶寶在柔軟的地板上爬行,才不至於弄傷寶寶,多讓寶寶爬行對以後的長長有極大的幫助,如果寶寶太早使用學步器而缺少爬行的階段,將來到2、3歲時走路就容易跌倒。 
(5)陪寶寶玩球

時間: 出生後6個月起

方法: 拿色彩鮮豔且重量較輕的大球與寶寶一起玩,剛開始時,爸媽可先行玩給寶寶看,讓寶寶對球產生興趣,再來進行拋球及滾球的遊戲

c.語言訓練

(1)教日常所看到的東西

時間: 出生後1個月起`

方法: 可抱著寶寶走來走去,並將所看到的事物,一一用手指指出告訴寶寶,訓練他對語言的敏感度。 
(2)說故事給寶寶聽

時間: 出生後6個月起

方法: 利用睡前或空閒時,反覆的說故事給寶寶聽,可啟發他日後的想像力、創造力、思考能力。 
(3)讓寶寶看圖畫書

時間: 出生後6個月起

方法: 此時父母可唸圖畫書給寶寶聽,或讓寶寶看書中的圖畫,如此對以後教文字、數字都將有很大的幫助。 
(4)牆上貼圖片及文字

時間: 出生後6個月起

方法: 在房間四周貼上一些圖片及文字,如:阿拉伯數字、30個的文字或動物的圖片,並常常將這些貼在牆上的文字唸給寶寶聽,這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優寶寶培育密訣:  
  陳鳳珠老師提供了12種培養資優寶寶的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1. 重視嬰幼兒的感受與需求。
2. 相信孩子有高度的潛能,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發展性的人。
3. 勤於訓練孩子動作肢體技能。
4.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耐心的回答。
5. 培養孩子主要探索現況的能力。
6. 每日要有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
7. 鼓勵孩子和他人玩、交談,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8. 多多啟發孩子創造思考的能力。
9. 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10. 多帶孩子到戶外逛逛。
11. 培養孩子獨立的心性。
12. 對孩子具備合理的期望。

0~3歲嬰兒 早期教育

0~3個月嬰兒 早期教育
注:此貼轉自好醫生網站,作者為陳燕惠.
0~3個月嬰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嬰兒仰臥位,在小兒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紅顏色或黑白對比鮮明的玩具吸引小兒注意,並訓練小兒視線隨物體作上下、左右、圓圈、遠近、斜線等方向運動,來刺激視覺發育,發展眼球運動的靈活性及協調性。
  2、聽覺訓練:家長可在小兒周圍不同方向,用說話聲或玩具聲訓練小兒轉頭尋找聲源。母親的聲音是嬰兒最喜愛聽的聲音之一。母親用愉快、親切、溫柔的語調,面對面地和嬰兒說話,可吸引小兒注意成人說話的聲音、表情、口形等,誘發嬰兒良好、積極的情緒和發音的慾望。
   可選擇不同旋律、速度、響度、曲調或不同樂器奏出的音樂或發聲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體敲擊聲如鐘錶聲、敲碗聲等,或改變對嬰兒說話的聲調來訓練小兒 分辨各種聲音。當然,不要突然使用過大的聲音,以免嬰兒受驚嚇。 3、觸覺訓練:嬰兒面頰、口唇、眉弓、手指頭或腳趾頭等處對觸壓覺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種形狀、質地的物體進行觸覺練習。光滑的絲綢圍巾、粗糙的麻布 、柔軟的羽毛、棉花、頭梳齒、粗細不同的毛巾或海綿、幾何形狀的玩具均可讓小兒產生不同的觸覺感,有助於發展小兒的觸覺識別能力。
  4、味、嗅、溫度等感知覺訓練:利用日常生活,發展嬰兒各種感覺。如吃飯時,用筷子蘸萊汁給嬰兒嘗嘗;吃蘋果時讓嬰兒聞聞蘋果香味、嘗嘗蘋果味道;洗澡時,讓小兒聞聞肥皂香味,用奶瓶餵奶時,讓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溫度等等,均有助於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抬頭練習
  (1)俯臥抬頭:使小兒俯臥,兩臂屈肘於胸前,成人在小兒頭側引逗小兒抬頭,開始訓練每次30秒鐘,以後可根據小兒訓練情況逐漸延長至3分鐘左右。
   (2)坐位豎頭:將嬰兒抱坐在成人一隻前臂上,嬰兒的頭背部貼在成人前胸,成人一隻手抱住嬰兒的胸部,使小兒面前呈現廣闊的空間,能注視到周圍更多新奇 的東西,這可激發小兒興趣,使小兒主動練習豎頭。也可讓嬰兒胸部貼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嬰兒的頭位於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隻手托住嬰兒的頭、頸、背,以 防止小兒頭後仰。
  2、側翻訓練
  (1)轉側練習: 用小兒感興趣的發聲玩具,在小兒頭部左右側逗引小兒,使小兒頭部側轉注意玩具。每次訓練2~3分鐘,每日數次。這可促進頸肌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側翻身作準備。
   (2)側翻練習:小兒滿月後,可開始訓練側翻動作。先用一個發聲玩具,吸引小兒轉頭注視,然後,成人一手握住小兒一隻手,另一隻手將小兒同側腿搭在另一 條腿上,輔助小兒向對側側翻注視,左右輪流側翻練習,以幫助小兒感覺體位的變化,學習側翻動作。每日2次,每次側翻2~3次。
  3、手部動作訓練
  (1)手部感知練習:除了前面所述訓練小兒手部觸覺的方法外,尚可在嬰兒手腕部繫上鈴鐺或紅色手帕、鮮艷的手鐲,來吸引小兒對手部的感知,幫助他感知手的存在、體驗手的動作。
   可隔一段時間變更一種系法,看看嬰兒注意到這些變化沒有。脫下手鐲、紅綢帶讓嬰兒瞧瞧、摸摸,讓他感覺一下這些東西與手部動作的關係。還可讓小兒仰臥, 將一塊布或手絹蓋在他的臉上,也可只蓋住小兒一隻眼睛,開始時可抓住小兒的上臂引導他幫他試著用手移開布,逐漸減少幫助,使他自己將布從臉上移開。
  (2)抓握練習: 握著小兒的手,幫助其觸碰、抓握面前懸吊的玩具,吸引他抓握,可促進眼手的協調和視知覺的形成。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培養清潔衛生的習慣:小兒每次哺喂完,都幫他擦擦嘴。早晨起床後為他洗臉、洗手、入睡前再給他洗臉、洗手、洗腳、洗臀部,在固定時間洗澡等等,均可培養小兒愛清潔的良好習慣。
  2、獨立能力的培養:應盡量多和孩子交流,但整天陪在小兒身邊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孩子醒來時,可讓他獨自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四處看看,睡眠時,成人也不必要陪同躺下。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滿足嬰兒逐漸形成的各種生理需求和認識要求,是嬰兒積極情緒產生的主要條件,也是嬰兒學會與人交往的基礎。借助以下方法,可促進嬰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1、善於辨別嬰兒哭聲,並作出應答:哭聲是嬰兒表示不滿的主要手段。
   嬰兒啼哭時,閉著眼晴,嘴左右覓食或吮吸手指,雙腳緊蹬、嚎叫不停,說明小兒是飢餓或口渴,應給嬰兒餵奶或餵水。持續不斷悲悲切切地嗯叫流淚,可能因為 尿布濕、衣著太緊或身體不舒服,成人可給嬰兒寬衣帶、更換尿布。如小兒是因為生病或身體不適啼哭,可抱抱嬰兒,輕拍嬰兒,和嬰兒說說話,安慰他。
  哭而無淚或注視著成人,臉僅有哭的表情"哼哼"直叫,是想成人抱,可抱抱嬰兒,但不要讓嬰兒養成非抱不可的習慣,可坐在嬰兒床邊逗逗小兒或在嬰兒床頭掛些色彩鮮艷的玩具,讓他自己玩玩。
  夜間煩躁啼哭,夜驚多汗則常見於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大聲陣發性尖叫常為腹部疼痛,均應盡早到醫院就診治療。
  2、培養小兒對語音的感知:利用小兒清醒時間,讓他看看周圍環境,並告訴他周圍他注意到的東西的名稱及行為。
  3、引逗發聲:和藹微笑著和嬰兒說話,引逗嬰兒發出"哦哦""嗯嗯"聲。也可模仿嬰兒發出的聲音,鼓勵嬰兒積極發音,對成人微笑,這可促進嬰兒喜悅情緒的產生,激勵嬰兒與人交往。

***---***----***-----****-----*****---------*****
4~6個月嬰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
  (1)訓練小兒追尋物體。用玩具聲,吸引小兒轉頭尋找發聲玩具,每日訓練2~3次,每次3~5分鐘,以拓寬小兒視覺廣度。
  (2)顏色感知練習。讓孩子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孩子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
  (3)嬰兒視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在半歲以前。可選擇一些大小不一玩具或物體,從大到小,讓小兒用手抓握注視,然後放在桌上吸引小兒注視。還可訓練小兒注視遠近距離不等的物體,以促進視力發展。
  2、聽覺訓練
  (1)方位聽覺練習:吸引孩子尋找前後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發聲源,以刺激小兒方位覺能力的發展。 (2)區分語調訓練:根據不同情景,用不同語調、表情,使孩子逐漸能夠感受到語言中不同的感情成分,逐漸提高對語言的區別能力。
  (3)讓孩子從周圍環境中直接接觸各種聲音,可提高對不同頻率、強度、音色聲音的識別能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俯臥支撐練習:使小兒俯臥,兩臂屈肘於胸前,鼓勵、誘導孩子將頭、前胸抬高,直至能用一隻手支撐身體抬起頭、胸。左右手輪流支撐訓練,每日數次,每次數分種。
   2、翻身練習:訓練小兒從仰臥位翻身至俯臥位。嬰兒仰臥位,成人左手將嬰兒右手向頭部方向輕輕拉直,右手輕握小兒右膝蓋內側。讓他左腿彎曲,並利用右手 腕背力量使小兒右腿貼於床墊或地板上,然後輕輕提起小兒左邊腿部,順勢讓他右滾,翻成俯臥位。用同樣步驟輔助小兒從左側翻滾至俯臥位。每日訓練2~3次, 左右翻身各l~2次。逐漸訓練孩子不需要幫助成功翻身。
  3、練習坐
  (1)拉坐練習: 4個月時可開始訓練小兒拉坐。嬰兒仰臥位,成人雙手的大拇指插入嬰兒手中,讓他握著,其他手指則輕輕抓著嬰兒的手腕,使小兒雙手伸直前舉,手掌向內相對, 兩手距同肩寬,然後輕輕向前拉起嬰兒雙手,使小兒頭、肩膀離開床面抬起。此時嬰兒會試圖屈肘用力坐起來,保持此姿勢5~6秒,再輕輕讓小兒躺下,再重複 2~3次。
  應注意:拉坐練習是讓小兒借助家長的輕輕幫助自己用力坐起。如果小兒被成人拉坐起來時,手無力屈肘,頭部低垂,表示還不宜做這個動作,必須先進行俯臥練習,強化頸背肌肉及上肢肌肉力量,過些的時候再進行練習。
  (2)靠坐練習:5個月左右訓練小兒靠坐。將小兒放在有扶手的沙發上或有靠背的小椅子上或在小兒身後放些枕頭、棉被讓練習靠坐,以後逐漸減少小兒靠墊的東西,每日1~2次,每次2~3分鐘。
  4、手部動作訓練
  (1)伸手夠物:通過伸手夠物來延伸小兒的視覺活動範圍,使小兒感覺距離、理解距離,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2)訓練抓握:選擇大小不一的玩具,來訓練小兒抓握,促進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發展玩法:通過遊戲,教小兒玩不同玩法的玩具,如搖晃、捏、觸碰、敲打、掀、推、扔、取等,使他從遊戲中學到手的各種技能。
  5、蹬腿練習:小兒4個月時,就可以有目的地訓練小兒腿的支撐。成人採取坐位,雙手從小兒腋下扶抱小兒,使小兒的腿支撐身體保持直立的姿勢,成人扶抱著小兒做蹬腿動作。
開始成人可將小兒抱起,再落下讓小兒腳踏在成人腿上時,又再將小兒抱舉起,再落下,來訓練小兒蹬跳。蹬腿練習可促進雙下肢骨骼和肌肉的充分發育。 需注意的是,舉落的動作應輕柔緩慢,力度不宜過大,時間也不應太長,一般每日2次,每次1~3分鐘左右。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應從小培養小兒有規律地作息。4個月後可將小兒白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1次,即白天睡眠3~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如小兒不醒,盡量 不要驚動他。如果小兒醒了,尿布濕了可更換尿布,或給他把尿,孩子若需要吮奶、喝水可喂餵他,但盡量不要和他說話,不要逗引他,讓他盡快轉入睡眠。要注意 孩子睡覺的姿勢,經常讓小兒更換頭位,以防小兒把頭睡偏。
  2、飲食:有規律地進食,可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協調工作,並建立起對進食時間的條件反射,如,在接近餵奶的時間,胃腸就開始預先分泌消化液,並產生飢餓感,這有助於增加食慾,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4個月後,每日餵養次數可減為6次,白天哺喂4~5次,間隔3~4小時。夜間視小兒需要情況進行哺喂,一般1次即可,若小兒夜間不醒或不願進食,可不哺喂。可開始逐漸訓練讓小兒學會用勺吞嚥食物,為以後斷奶用勺進食做準備。
   開始可先用勺喂開水,若不出現嗆,可逐漸開始用勺喂果汁、菜汁、稀糊、蛋黃糊、果泥等。方法:將小兒斜臥位抱置於胸前,用小勺將食物輕緩置入小兒口中, 當小兒吞嚥後,再喂第二口。 開始不必太多,1~2勺即可,以後逐新增多,可以於餵奶前訓練,以防小兒吐奶。每次餵食時,告訴小兒所進食輔食的名稱及味道等。
  3、衛生習慣的培養:當小兒將有危險或不乾淨的東西放人嘴裡,成人應立即制止,用嚴肅口氣對孩子說:"不行"。並將放入口的物品取走。小兒會從成人的行為、表情和語調中,逐漸理解什麼可進食,什麼不可以放入口中。
  4、獨立能力的培養:可在小兒身邊放些玩具,讓他自己單獨玩一會兒,在孩子有困難時,成人可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支援鼓勵孩子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認識自我:將小兒抱坐在鏡子前,對鏡中的小兒說話,引小兒注視鏡中的自己和家長及相應的動作,可促進小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2、應隨時隨地教小兒周圍東西的名稱。多聽多練,孩子的言語能力很快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和小兒說話,不僅有意識地給予不同的語調,還應結合不同的面部 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訓練小兒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成人不同語調,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應,並逐漸學會正確表露自己的感受。
  3、發音訓練。和孩子說話時,應坐在孩子正對面的位置,使小兒能夠清楚看到您的口形、表情,說話速度要慢、而明確。
  4、躲躲藏藏遊戲:既鍛練了小兒感知覺的能力,培養小兒的注意力和反應的靈活性,還促進了小兒與成人間的交往,激發小兒愉快的情緒
***---***----***-----****-----*****---------*****
7~9個月嬰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l、視覺訓練
   (1)不斷更新視覺刺激、擴大小兒的視野。教小兒認識、觀看周圍生活用品、自然景現。可激發小兒的好奇心,發展小兒的觀察力。
   (2)利用圖片、玩具培養小兒觀察力。教小兒認識、觀看周圍生活用品、自然景現,並與實物進行比較。
   2、聽覺訓練
   (1)辨別聲響。將同一物體放入不同製品的盒中,讓孩子聽聽聲響有何不同,以發展小兒聽覺的靈活性。
   (2)發展對音樂的感知。仍以輕柔、節奏鮮明的輕音樂為主,節奏要有快有慢,有強有弱。讓小兒聽不同旋律、音色、音調、節奏的音樂,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家長可握著小兒的兩手教小兒合著音樂學習拍手,也可邊唱歌邊教孩子舞動手臂。
   這些活動即可培養小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孩子動作,還可激發小兒積極歡快的情緒,促進親子交流。
   (3)敲敲打打。讓小兒敲打一些不易敲碎的物體,引導小兒注意分辨不同物體敲打發出的不同聲響以提高小兒對聲音的識別,發展對物體的認識能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獨坐練習。當小兒能穩定的獨坐後可著重訓練小兒的平衡能力。讓小兒獨坐在床上或地鋪上,訓練小兒坐著轉頭轉身尋找。還可準備一張適中的小凳子,孩子坐上去時,雙腳剛好可觸及地面,而且腳掌與小腿、小腿與大腿、大腿與軀幹的角度均成直角。
   家長用手扶住孩子大腿,不要扶他的背,讓他自己尋找平衡點。待孩於坐直後,成人可試著鬆開一隻手,只用一手扶住孩子的一側大腿,另一手以玩具吸引小兒轉頭轉身尋找玩具。左右交替誘使小兒左右側轉,在學習轉側中尋找平衡點,並且練習用腳來支撐身體。
    2、爬行練習。爬行使嬰兒能夠主動地移動身體、去探索周圍的事物,大大地提高嬰兒的認知範圍。爬行動作是依靠頸背部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和協調動作完成的。在 小兒7個月時,已具備翻身、坐等一系列能力,說明其頸背部及四肢肌肉已較有力量並具備一定的協調性,這時就可以訓練爬行。
   (1)爬行預備的動作。家長用一手抱著嬰兒的膝部,另一手環抱在他胸前,讓嬰兒雙手放在桌上或地上來支撐身體。然後家長可慢慢放鬆放在小兒胸前的手,鼓勵小兒直立支撐自己,每日練習1~2次,視小兒耐受情況,決定練習時間,一般每次3~5分鐘。
   (2)學習爬行動作。
   方法:
   ①使小兒趴著,兩腿伸直,手肘彎曲支撐上半身。家長以右手抓住小兒雙腳掌。
   ②家長抓住小兒雙腳往前畫個半弧,使膝蓋盡量彎曲,腳跟碰到屁股,如此反覆畫弧,做屈伸運動3~5次。
   ③最後一次伸腿運動做完後,家長兩手分別握住小兒兩大腿後側,使雙腿輪流彎向腋部,做屈伸動作3~5次。
   ④在小兒前方放個玩具,引誘他爬過去取玩具,成人扶住小兒的小腿,或用手托住小兒腳掌,左右交替地彎曲其膝關節,助其向前爬行,重複2~3遍,每日1~2次。
   3、站立訓練:訓練小兒站立時,可將其雙腿略為分開,以降低重心,使之站得更穩些。每次扶站時間不宜過久。
   (1)可扶著小兒腋下讓他練習站立。
   (2)讓小兒扶著小車、床、欄杆及椅背等練習站立。
   4、手部動作訓練。
   (1)學習拇食指準確捏取,以加強嬰兒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視覺-觸覺活動的協調。選擇一些小的、可食用物品如米花、小餅乾等,讓小兒捏取。教的時候家長可給予示範,如用拇食指捏取餅乾放入口中,讓小兒模仿練習。
   (2)雙手協調動作。
   ①雙手玩玩具:在小兒準確抓握的基礎上可給小兒多個玩具,訓練他抓住一個玩具後再抓另一個玩具,或向小兒同一隻手上送玩具兩次,教小兒學會將玩具從一手換到另一隻手上後再取第二個玩具。
   ②雙手對擊運動:當小兒兩手均有玩具時,可教小兒兩手對擊玩具。還可讓小兒兩手持細柄玩具如搖鈴或湯匙,模仿敲鼓動作,雙手輪迴敲打面前的小桶或空奶粉罐。
   ③教小兒雙手協調的撕紙。
   (3)訓練小兒遵循指令有意識的拿起、放下玩具。投擲遊戲可增強小兒上肢的運動能力與手的控制技巧、提高視覺定位能力,激發小兒積極愉快的情緒。
    準備一個容器(如紙盒或小桶)和一些彩色塑料小球,先給小兒做示範說:"我們來比賽扔球",將小球一個個扔進容器裡,然後讓小兒模仿。開始時,可將容器和 球放在接近孩子身體的地方,隨著小兒能力的提高,可逐漸將紙盒前移。遊戲可增進親子交往,激發小兒積極愉快的情緒。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7~9個月的嬰兒不僅具有一定活動能力,而且容易接受任何環境,是培養小兒獨自入睡習慣的良好時期。小兒半夜驚醒時,家長可去看看,安撫小兒, 但不要將小兒抱回自己床,否則一旦養成習慣,孩子會要求大人陪伴,這會給家長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尤其對睡覺時間較晚或有夜間工作習慣的家長來說更是如此。 此年齡小兒白天睡眠次數,一般仍為2~3次,每次2~2.5小時。
   2、飲食。
   此階段,每日給小兒餵養的次數可減為每日5次,間隔4小時左右,夜間停喂一次。可開始訓練小兒用杯喝水、用手拿東西吃,這既可發展小兒手眼動作的協調,還可為其今後的獨立吃東西做準備。
   3、大小便。
   7個月後,小兒已能較穩當地獨坐,而且由於輔食增加,大便次數也相應減少,每日約1~2次,大便性狀也逐漸接近成人,可根據嬰兒排便規律安排小兒坐便盆的時間。
   一般在飯後10~15分鐘或睡醒後立即坐盆,但最好安排在晨間起床時。便盆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每次用完洗淨。
   嬰兒坐盆要有專人照顧,每次坐盆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一日次數也不宜過多。坐盆時不能給小兒吃食物或讓小兒玩耍。若小兒不願,不要強迫其坐盆,以免對坐盆產生牴觸情緒。
   4、獨自玩耍習慣的培養。
   成人不必始終陪伴在小兒身邊,小兒已有一定活動能力了,能翻身、獨坐、並逐漸學會爬行,只要注意玩耍環境的安全,就可讓小兒獨立玩玩。
   如果孩子醒很早,家長還想多睡一會兒,家長可讓鬧鐘在小兒通常醒來的時間五分鐘以後再響,兩天以後再推遲五分鐘,以此類推,等鬧鐘響後,家長再起床。這樣,小兒醒來,可能又會重新入睡,或自己獨立玩一會兒,等大人起床。
   如果小兒哭醒,大人也不必急於去照料他,因為他很可能會自己安靜下來。家長應該抽出時間陪孩子玩,但不要在孩子每次哭鬧後才陪孩子玩,以免小兒養成用哭鬧要求家長陪伴的習慣。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培養小兒懂禮貌、樂於與人交往。這時期小兒對人的分辨能力已較好,可以認出自己家裡的人,出現認生現象,但和不認識的小朋友交往卻沒有這種情況,他們能與同伴交住中獲得樂趣。
   因此,家長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嬰兒多與小夥伴們接觸、交往,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對成人的認生也不是不好的現象,而是小兒發育的一個階段,如果小兒特別認生,可暫避生人,先訓練小兒多與熟人交往,慢慢地小兒對生人也能接受。
***---***----***-----****-----*****---------*****
10 ~12個月嬰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除了在日常生活,不斷引導小兒觀察事物,擴大小兒的視野外,可培養小兒對圖片、文字的注意、興趣,培養小兒對書籍的愛好。
    教小兒認識實物,圖片,把幾種東西或幾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小兒挑選、指認,同時教小兒模仿說出名稱來。也可以在嬰兒經常接觸的東西上標些文字,當嬰兒接觸到 這些東西時,就引導他注意上面的字,增加他對文字的注意力和接觸機會。 外出時,可經常提醒他注意遇到的字如廣告招牌、街道名稱等。應盡早讓嬰兒接觸書本,培養小兒對文字的注意力。教小兒識字應在快樂的遊戲氣氛中自然而然地進 行,而不應該給孩子施加壓力,硬性規定必須每日記多少字,以免造成孩子牴觸心理。
   2、聽覺訓練。
   積極為嬰兒創造語言環境,可促進嬰兒更多聽到語言,熟悉語言和漸漸理解語言。用語言逗引嬰兒活動和玩玩具,聽磁帶,觀看周圍的人物交談,唱兒歌、唱歌曲給嬰兒聽。和小兒咿呀對話。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站立練習。站立練習時,要注意保護好小兒,循序漸進,逐漸延長站立時間。
   (1)兩手扶站。當小兒兩手扶站較穩時,可訓練一手扶站,可讓小兒一手扶站,另一隻手去取玩具 。
   (2)練習獨站。成人可雙手扶著嬰兒的腋下,讓嬰兒背和臀部靠牆,兩足跟稍離牆,雙下肢稍分開站穩,然後慢慢放手,並拍手鼓勵小兒獨站。
   2、起立練習。教嬰兒從俯臥位雙手撐起身體,再雙腿跪起來,呈爬姿,抓住欄杆站起來。
   (1)從站位至坐下。嬰兒扶站位,用玩具引導小兒慢慢坐下,教小兒從站位扶著欄杆慢慢坐下,而不是一下子摔坐下。
   (2)站穩練習。
    ①讓小兒先觀察一下不倒翁玩具,推一下、站起來的樣於,然後對小兒說:"你也像不倒翁一樣,把你推一推,你就站起來。"成人讓嬰兒站好,用一隻手在嬰兒軀 幹一側輕輕推一下,使他失去平衡,另一隻手擋住嬰兒另一側身體,並幫助小兒恢復到站位,成人應在輕快地遊戲氣氛中和嬰兒進行練習,鼓勵表揚嬰兒,以訓練小 兒平衡感。
   ②將嬰兒扶站好,並把嬰兒感興趣的玩具置於嬰兒身體一側,鼓勵他盡可能彎曲身體去拾取玩具,左右側交替練習,可增強嬰兒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
   3、行走練習。
   應循序漸進。剛開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防止小兒跌倒,減少他的恐懼心理,使他樂於行走。
   在學走期間盡量不要靠"學步車"一類工具幫助,以免小孩形成不正確的行走姿勢。可拉著小兒的雙手訓練其邁步,或讓小兒扶著欄杆或床邊邁步走,還可用較長的圍巾從嬰兒前胸、腋下圍過,成人在孩子後方,拉緊圍巾,讓孩子練習獨立走步。
   孩子會獨走數步後,可在小兒的前方放一個他喜歡的玩具,訓練他邁步向前取,或讓嬰兒靠牆獨站穩後,成人後退幾步,手中拿玩具,用語言鼓勵嬰兒朝成人方向走去,小兒快走到成人身邊時,成人再後退幾步,直到嬰兒走不穩時把嬰兒抱起來,誇獎他走得好並給他玩具。
   4、手部動作訓練。
   (1)訓練小兒手的控制能力。在小兒能夠有意識地將物品放下後,訓練小兒將手中的物品投入到一些小的容器中。讓小兒將小木塊放到一個小盒子中,將小粒的東西拾起來放進小瓶中。還可給小兒選擇一些帶孔洞的玩具,讓小兒將一些東西從孔洞中投入。
   (2)訓練小兒用手的能力。可通過遊戲,成人示範,教小兒學會手的多種用途。比如把木塊搭起來,打開或蓋上盒蓋、瓶蓋,拉電燈開關線,用筆畫線條,用手翻書,按按鈕、扔皮球,拾東西,模仿用手推玩具火車,拿勺子在碗中攪拌,用勺吃飯,用手挖摳東西等等。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白天睡眠次數可逐漸減至每日2次,每次睡眠時間2小時。每天應定時讓小兒上床睡覺,睡眠前不要引導小兒過分地興奮,此時小兒能理解成人部分語 言,可預先告訴小兒您的安排,如母親與孩子遊戲,說:"我們把玩具收起來,要睡眠了。"然後收拾玩具,抱小兒上床睡覺。
   2、飲食。隨著小兒年齡增長,餵養次數每日可逐漸減到4~5次。定時進餐,有助於消化系統有節律地工作,進餐時要有固定的坐位,訓練進食自理的能力,如讓 小兒自己用手拿餅乾吃,獨自抱奶瓶吃奶、用杯喝水,試著拿湯匙舀東西吃。 3、大小便。教小兒在大小便前有所表示,如在大小便前發出"嗯嗯"聲音。
   4.穿衣服。教小兒配合成人穿衣、戴帽、穿襪、穿鞋等,這不僅能培養小兒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能強化左右的方位意識。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
   此時,嬰兒已經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對周圍世界有了更廣泛的興趣,有與人交往的社會需求和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長每天也應當抽出一定時間和小兒一起遊戲,進行情感交流。
   一個樂觀向上,充滿愛心的家庭氣氛,會使小兒幸福開朗,樂於與人交往。家長還應經常帶小兒外出活動,讓小兒多接觸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接觸社會,從中觀察學習與人的交往經驗,在小兒與人交往過程中,應繼續培養文明禮貌的舉止、言語。
    2、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主動發音和模仿發音,積極為嬰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學習用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稱呼周圍熟悉的人。如成人問"這是什麼?"讓小兒回答。鼓勵小兒模仿父母的表情和聲音,當模仿成功時,親親他, 井做出十分高興的表情鼓勵他。

***---***----***-----****-----*****---------*****
1~1歲半幼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感覺知覺活動,是發展智力的主要途徑。兒童觀察事物是通過各個感覺器官來進行的,因此,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應從發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能力入手,從他們感興趣的、注意到的事物開始,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
(1)觀察事物的特性
  ①識別大小。教小兒比較物體的大小,開始可選擇形狀類似,大小差別顯著的物體來練習,如大娃娃與小娃娃,大杯子與小杯子等。
  ②識別形狀。
   教小兒識別物體的各種形狀,對發展觀察能力十分有好處。先教小兒識別簡單的幾何形狀,如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可用同種顏色的紙板如紅色、黃 色,剪成兩套形狀不同的圖形如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讓小兒和家長分別拿一套,教小兒把他手中的圓圈重疊到家長的圓圈上,指給他看,這兩個圓圈的 形狀是一樣的"都是圓的。"再讓他把圓圈與其它形狀的紙板比較,告訴他是不一樣的。
  ③識別顏色。
  先從基本的顏色紅、黃、藍、綠進行識別。小兒這時可能說不出顏色的名稱,家長也不必在這個階段要求幼兒說出顏色的名稱,但應讓幼兒明白"顏色"這個詞的意思,懂得"這種顏色"、"那種顏色"的意思,使他意識到顏色也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發展觀察力。
   可用一些大小相同、形狀一樣、顏色不同的積木方塊進行練習,如成人手中拿一塊紅方塊,要小兒從幾個方塊中挑選一個和成人手中一樣顏色的方塊。小兒學畫 時,讓孩於注意到小草是綠色的,西紅柿是紅顏色的,讓小兒拿綠色畫筆畫小草,紅色的畫筆畫西紅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注意周圍物品的顏色,如媽媽的圍 巾是藍色的,小兒的帽子也是藍色的,這時便可告訴這兩件東西的顏色是一樣的。
  (2)發展幼兒注意力。
  ①注意力的穩定性。幼兒注意 力短暫,不穩定,成人應幫助小兒更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於一個物體上或一種遊戲中。如小兒玩皮球一會兒就扔掉,正要開始做其他的事情,母親可拿起皮球,教他 一些新的玩法,如教小兒用手使皮球在地面上旋轉,或對著牆壁滾動皮球,使皮球碰向牆壁自動滾回來,或用球投籃等。 ②擴大注意的範圍。教注意物體之間的聯繫,發展注意力的穩定性和注意的分配能力。在培養小兒觀察力時,應多帶小兒接觸大自然,注意引導孩子調動多種感覺器 官參與觀察活動,可教小兒看日出日落,風吹草動,聽鳥語、聞花香等等。
  2、記憶力的培養。小兒的記憶是由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積累而成的。有了記憶,小兒才能呈現出日新月異的進步。
  (1)實物記憶練習。讓小兒根據記憶尋找所需要的玩具,如先讓小兒看一個小球,然後把它收起來再讓孩子在其他的玩具中找這種小球。
  (2)強化記憶練習。父母可以選擇一些形象直觀,與嬰兒本人關係較為密切的東西和他感興趣的事物來訓練他的記憶。可教小兒認識爸爸、媽媽,自己的名字、五官和身體的主要部位,間隔一段時間,情景再重複。
  3、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兒的思維活動是以周圍的實物和具體的活動為基礎的。因此,在促進嬰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給小兒創造一個有利於動手動腦的環境。
  (1)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語言指點並鞏固孩子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取得成果,幫助他用動詞?quot;伸出"、"倒轉"、"挪動"等來表達他找到的解決辦法。詞可以幫助孩子自己選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擴大在解決類似問題時使用這種方法的可能性。
   (2)發展思維的靈活性。教小兒用同種玩具進行不同的玩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注意觀察一種物體的多種用途,以發展小兒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教小兒用鑰 匙可以開鎖,也可以撬開奶粉罐上的鐵蓋,捅開飲料瓶口的紙封,還可以當筆在泥地上畫畫等等。筷子是用來吃飯的,但偶爾也可用它攪拌漿糊、藥液,甚至當燈籠 的提手等。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辨別音響。給孩子聽不同的聲響,讓孩子判斷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手影表演。成人可利用燈光或陽光下的投影用手做成小鳥飛等動作,引導小孩子觀看、想像。
  (3)看圖片。通過看圖片,認識圖片中的人物、物品,說出"是誰?","在做什麼?","是什麼東西?","做什麼用?"。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繼續訓練小兒獨立行走的能力和行走的穩定性,以促進運動的協調性和軀體的平衡能力。可和小兒一起拖拉玩具車,教小兒拉著小車向前走、側著走、倒退走等。準備一個較大的皮球,成人將球滾到小孩子腳邊,教他抬腳踢球。
  2、發展小兒走、蹲、彎腰動作。將玩具散放在各處,要求小兒收撿玩具交給成人或放在固定的地方。
  3、訓練小兒下床。當小兒爬到或走到距床沿約30厘米處,就訓練他調轉身體,頭朝裡腳向床邊方向,然後讓他們倒退著向床邊爬行,直至腳踩地。開始成人應在小兒背後保護一下,防止小兒動作不穩仰倒在地。可用同樣方法教小兒從坐在沙床上或椅上轉身下地。
  4、訓練小兒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如教小兒學習畫畫、搭積木、用塑料繩將有孔玩具串起來。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除夜間睡眠外,白天可睡眠2次,每次1.5~2小時。不要用威脅、恐嚇等手段,逼小兒睡眠,也不要給小兒講述恐怖的故事,以免小兒害怕而拒絕 一個人入睡。臨睡前清洗臉、手、腳、臀部,排好尿,換上寬鬆保暖的睡衣,會使小兒感到舒適,易於入睡,這不但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也便於孩子建立睡 眠條件放射。
  2、飲食。斷奶後,每日餵養的次數約4~5次,可安排在早、中、晚餐時間和白天睡眠醒來的時間。養成定時進食,定位進餐的習慣,鼓勵小兒自己動手吃東西。培養飯前便後洗手習慣。
  3、訓練小兒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養小兒獨立的能力。教導小兒試著脫鞋、脫襪子,排完大小便試著提褲子,外出時自己戴帽、脫帽,爸爸媽媽下班進門可讓孩子幫助拿拖鞋給爸媽換鞋,給孩子洗手時,教小兒主動將手伸到水裡,玩完玩具後幫忙收拾起來等等。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教育孩子禮貌待人。家裡來客人要教小兒打招呼,問好,接受別人的東西說謝謝,客人走時揮手說再見。鼓勵小兒取糖果、水果招待客人,把玩具分給到家裡來的小朋友玩等等。表演操也是教育幼兒的好方法。
  (2)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孩子的語言詞彙,並簡單說明物體的用途與關係,擴大小兒的認識範圍,促進語言的理解與表達。
  給小兒看圖片、幼兒書籍、帶小兒到外面玩,教小兒認識物體的名稱,對著圖片或實物,詢問小兒圖片或實物的名稱及用途"這是什麼?""幹什麼用的?"引導小兒回答,小兒回答正確時親親他,以示鼓勵。
   此時,小兒已開始喜歡聽大人講故事了,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開始要講得慢而簡短,發音清晰,富於表情,可根據故事的情節伴以動作,來增加小兒的注意力和 興趣。孩子愛聽講過的故事,成人可多重複幾次,還可將小兒目睹或經歷的事情,編成故事。也可根據孩子的特點編故事,用它來加強行為規範和思想品德教育。
***---***----***-----****-----*****---------*****
1歲半~2歲小兒訓練方案
  一、小兒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1)培養上下、裡外、前後方位意識。如遊戲時說:"球在箱子裡。","小車在箱子外面。"等等。
  (2)辨別多少。如分糖果給家人,看看分的是否一樣多,放桌上比比看誰多誰少。也可以用專門的圖畫,訓練孩子認識多少。
  (3)比較高矮。讓小兒看爸爸比媽媽高,孩子比媽媽矮。用玩具比比看,哪種動物高,哪種動物矮,或直接帶小兒到動物園實地比較一下,也可看動物的畫片,如小烏龜和小兔子,小猴子和長頸鹿,誰高誰矮?若小猴子爬到高高的大樹上,是不是比長頸鹿更高了?
  (4)指導小兒觀察事物的特徵,有助於隨意注意的形成和發展。帶小兒觀察動物、自然景物,如"小貓在吃什麼?","它怎麼叫?","小鳥在哪裡?",自然:"紅色的花在哪裡?""聞聞看什麼東西香香的?"。
  2、記憶力的培養。
  (1)詞彙記憶。成人在講述孩子較熟悉的故事,或教小兒念他熟悉的兒歌,或唱他熟悉的歌時,有意識地停頓下來讓孩子補充,由簡到難,開始讓孩子續上單字,以後可逐漸讓孩子續上一個詞、一句話這既可促進記憶力的提高,還可發展小兒的語言能力。
  (2)實物記憶。讓小兒回憶起不在眼前的實物,可給孩子一件玩具,讓他注視您將玩具放到盒中,蓋上蓋子,讓他說出盒中玩具的名稱。
  3、1歲半以後應在孩子的遊戲中增加一些較為複雜的內容,促進小兒思維發展。
  (1)比較大小。用套蛋、套塔、或大小不同的紙盒等玩具,教小兒依尺寸的大小,將小尺寸的套入大尺寸的玩具中,讓孩子在遊戲中進行比較、概括、並做簡單的分析。
  (2)按顏色特徵將物體歸類。在遊戲中,成人可讓孩子他在各種顏色的物體中,將指認顏色的物體找出來。在遊戲中,還可以讓孩子按顏色分別放置物體。例如,將紅色的木製小球放到紅色盒子中,而將藍色的小球放到藍色盒子中去等等。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小兒用小錘子將小木板釘進潮濕的沙土中,用木棍將手拿不到的環拉到跟前等。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模仿遊戲。遊戲能促進孩子創造性想像的發展。成人可指導幼兒模仿日常生活情節的遊戲,開始可由成人設想遊戲的內容指導幼兒遊戲。
  (2)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繪畫,不僅可以發展孩子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發展手部小肌肉活動的能力,也有利於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可以逐步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感受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能力。
  繪畫還可培養幼兒獨立活動和專心作事的好習慣,促進智力的發展。
   (3)培養聽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音樂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擴展幼兒對周圍環境中各種不同事物的想像力,促進幼兒情感和智力的發育。 小兒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其音樂能力發展的起點,可通過培養孩子區分音的高低、音的長短、力度、音色、節奏、旋律等能力,來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力。熟悉的歌 曲、有趣和有節奏的樂曲能發展幼兒的音樂想像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扶欄上、下樓梯。訓練小兒學習上、下樓梯。訓練上下樓梯時,開始選擇的樓梯不要太多層,以便於孩子能夠較順利地上完樓梯,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跑步練習。家長可通過遊戲來訓練小兒跑步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如靈活的向前跑,轉彎跑。
  3、通過遊戲、手工、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促進手動作的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白天睡眠的次數逐漸減為1~2次,可根據作息制度,將小兒白天的睡眠安排在午飯後,睡眠時間為1.5~2小時。孩子改用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個過程,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身心特點,逐漸使小兒的作息時間向新的制度過渡。
  2、可安排孩子每日早、中、晚三餐主食,在早中餐及中晚餐之間各排一次點心。培養孩子進餐的正確姿勢,教會幼兒正確使用餐具,不要邊玩邊吃,不要在飯桌上引逗孩子大笑,以防嗆咳窒息,飯後不要讓孩子做劇烈活動,可讓孩子輕微安靜地活動半小時,避免嘔吐。
  3、教小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對於幼兒來說,學會任何一種新的本領都是一件複雜的事。成人要幫助孩子減輕掌握這些新技能的困難。成人要有耐心,使孩子能順利地掌握構成技能的一個個動作。
  4、培養幼兒愛護玩具的習慣。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此時期的小兒已有了語言,可以較多的和人交往,要教育小兒初步懂得與人交往中一些簡單的是非概念。
   2、幼兒在1歲半後,言語發展會突飛猛進,他們不僅重複成人說的言語,而且想要自己說出周圍東西的名稱。語言來源於生活,家長應常帶小兒到戶外、公園去 玩,鼓勵他與人交往,並引導小兒仔細觀察遇到的事物,告訴小兒他遇到事物的名稱和特點。 回家後,要他回憶在外面接觸的人,看到的東西,並盡量幫他用較完整的話敘述出來。這樣,不但豐富了他的語言詞彙,而且鞏固了記憶,增長了知識。
***---***----***-----****-----*****---------*****
2~2歲半小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1)觀察事物的特性。
  ①比較形狀。用一些不同形狀的積木,也可用硬紙板剪成不同形狀的紙卡,教小兒學會認識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懂得選擇同樣的圖形進行匹配。
  ②比較遠近。培養孩子遠近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遠近的詞引導孩子行為,加強對遠近概念的意識,如"和媽媽靠近點"。還可在遊戲中,教小兒領會遠近的意思。
  ③培養孩子觀察的更全面,這樣孩子可擴大觀察的範圍,促進思維的發展。帶孩子到戶外觀察,教小兒學會先觀察周圍總體概況,再集中觀察某一特定的事物。
  (2)發展幼兒注意力
要注意培養幼兒注意的持久性,集中性。
  2、記憶力的培養。
  (1)複述話語。隨著小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可讓孩子複述成人的話語。可從簡單的短句開始,然後教長一點的句子如背誦歌詞、兒歌、古詩等,以促進小兒記憶能力的提高。
  (2)數字記憶。雖然此時小兒對數的概念還不清楚,但機械記憶能力強,通過數字記憶練習,可強化小兒機械記憶能力,如可教小兒記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各種數字材料。
  3、思維能力的培養
   (1)培養幼兒對因果關係的認識。讓孩子看看吹風能使小風車旋轉,還能使臉盒裡的水出現波紋,將肥皂水吹出五顏六色的肥皂泡。這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激 發其學習探究的熱情,促進認知發育。 (2)歸類練習。可教小兒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練習分類。可按聲音分類,將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歸類,還可按顏色、形狀、大小、用途分類等等,以 提高小兒歸納、概括的能力。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培養小兒分辨問題的能力。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表演遊戲。可根據故事或童話的情節和內容,讓孩子表演,在表演遊戲中,小兒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繪畫。通過繪畫可以提高小兒手眼動作的協調性。引導小兒根據自己對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認識,仔細觀察自己所畫圖畫的構圖,看看由這些粗細不同的線條搭配成的圖像輪廓是否像要畫的事物。
   (3)音樂。幼兒兩歲時就具有聽成人有表情唱歌的能力,聽歌曲可大大豐富幼兒的音樂聽覺感受性。教幼兒留心聽歌曲旋律的同時,還要教他留心聽歌詞。引導小兒注意樂器發出的聲音表現的意思,讓孩子根據歌詞、旋律,構思與樂曲相符合的音樂形象。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獨自上、下樓梯練習。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勵小兒上樓,使其能不依靠家長或欄杆自己上、下樓梯。可選擇無扶手、只有3~4層的階梯練習。
  2、雙足跳練習。成人可牽著小兒兩隻手,教小兒蹦跳,逐漸訓練小兒不要扶持,雙足能同時抬起跳離地面。但是,不應當讓孩子過分迷戀於跳躍(特別是從高處跳下),因為幼兒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形成腳弓,過多的跳躍有可能形成平足。
  3、繼續讓孩子多做動手遊戲,發展手部動作。可用積木搭樓房,和孩子玩比賽拾物的遊戲,比賽用繩子串珠的數目,學習用筷子來取東西,折紙等等,發展手部動作。
  4、兩歲後可讓幼兒學做主動操。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繼續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良好的睡眠、飲食、衛生等習慣和愛勞動,關心別人的品德。教小兒自己解開扣子,脫掉衣服,大小便後自己幫忙提褲子,洗手後用毛巾擦乾手並將毛巾放回原處,自己用勺進食,遊戲結束後將玩具收拾放回原處等。
  還應鼓勵小兒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這對將來智能發展和學習關係有較大促進作用。如小兒搭積木不成功,要求成人幫助,成人應鼓勵小兒再試一試,而不要馬上伸手相助,當孩子重複多次嘗試成功時,應鼓勵表揚孩子。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訓練小兒和別人一起玩合作遊戲,使小兒在遊戲中懂得遵守一定規則,相互合作,團結友愛。多帶小兒接觸社會,教會小兒有禮貌地稱呼周圍的人。
  2、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詞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等等。
   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事,教他說歌謠。隨著幼兒理解能力的加強,在適當的時候,可教孩子掌握一些比較抽像的時 間名詞、方位名詞的用法,如"今天不去姥姥家,明天才去。","剛才你吃了一塊糖,現在別吃了。","你在前邊走,爸爸在後面跟著你"等。
  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教小兒使用表達動作的詞,如"你拿著"、"扶著我","我領你走"、"抓住我的手"、"他們在踢球"、"上醫院扎針"、"用手拍球"。
  還可以通過說"不能一邊吃,一邊玩","我有手和腳",等等,讓孩子掌握"一邊……一邊、也、以及、和、同、跟"等連詞的用法,使孩子能準確、完整、連貫地表達意思,這對於提高小兒的交流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3、培養小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
  此階段小兒已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緒,對成人的讚許會出現滿意的情感,對成人的譴責會產生羞恥的情感。開始能辨別簡單的是非行為。
  家長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激發兒童對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產生愉快、自豪、羨慕、嚮往的情緒體驗,而對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表示厭惡、羞恥、蔑視。及時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批評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
  教育孩子愛護玩具,有禮貌、不亂扔果皮、主動收拾玩具、公園的花不能摘、不隨地大小便,等等。要從小發展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學會看到美的東西會感到愉快,審美能力。
***---***----***-----****-----*****---------*****
2歲半~3歲小兒訓練方案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1)觀察事物的特性
① 比較長短。也可在紙上劃線段,教小兒比較長短。還可比較長褲和短褲,長袖衫和短袖衫,長鉛筆和短鉛筆,長凳子和小方凳等。 ②比較厚薄。讓孩子拿一本小畫書,你拿一本更厚一點的書,同孩子比較,說"我的書比你的書厚"。"你的書比我的書薄"。然後,鼓勵孩子尋找一本更厚的書, 孩子就可以說上邊的話,其後你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類推。以後可以倒過來玩,"我的書比你的薄。""你的書比我的厚。"這種遊戲也可以用於比較被子、衣服 等其他物品。
③綜合比較。引導孩子善於發現近似事物中的不同點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點,來培養小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2)發展幼兒注意力。 教小兒按成人的指示、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或一種遊戲。成人提示任務越具體,就越容易引起幼兒集中注意,明確注意的目的,在兒童完成作業時成人可不斷給予 幫助,讚許,鼓勵幼兒正確的行為,表揚孩子的成績。可利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幼兒積極性,鼓勵他集中精力。
2、記憶力的培養
(1)利用遊戲培養記憶力。將幾種幼兒熟悉的玩具,如小動物、汽車、球等擺在桌子上,請小孩說出玩具的名稱,然後用布把玩具蓋上,成人從蓋布下取走一個玩具,再將蓋布打開,讓幼兒看一看,少了什麼玩具。
也可以地上放幾個圈,每個圈中放一個小動物玩具,表示小動物的家,然後讓幼兒記住每個動物家的位置,並請小動物出來玩,最後再叫幼兒將小動物逐個送回"家"--即原來的位置。
(2)圖像記憶。讓孩子看一張畫有數種動物的圖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看完,開始時時間可長些,逐漸減少看的時間,然後將圖片拿開,讓孩子說出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如果孩子記住的不多,還可以教他使用一些記憶的方法如,有翅膀、能飛的有哪些?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小兒記憶。如小兒遊玩回來,讓孩子回想一下玩了什麼東西,遇上了什麼人,經過了什麼地方,等等。還可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小兒按成人說的先後次序去做,逐漸可用語言指導小兒按指令先後做更多的事情。
3、思維能力的培養。
(1)學會數數並理解數量的概念。
(2)利用語言促進思維。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發展了直觀具體性思維,並有了簡單的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學會對各種物體或現象進行簡單的比較、概括。並確定它們之間的聯繫。可經常用 "為什麼?"、"在哪裡?"、"幹什麼?"、"怎麼辦?"等,引導小兒思考。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預想事情的結果,從而教會孩子去思考、推理並學會應當怎樣做,如冰糕一直拿在手中會怎樣?讓孩子先預想一下事情的結果後,做做實驗看看。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角色遊戲。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能力的加強,孩子逐漸能理解並模仿人們之間的關係。此時可引導小兒做扮演角色的遊戲,可以讓他注意現實生活中角色的特點,來豐富他的遊戲情節,如上公共汽車觀察售票員是怎樣工作的?到理髮店理髮,留心觀察理髮師的一舉一動,等等。
(2)繪畫。在幼兒能畫出一些線條和形狀後,成人可引導小兒將他所畫的東西同實物作比較,這樣孩子會更有興趣在繪畫中想像、構圖。
(3)音樂。培養孩子聽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孩子理解歌曲的內容,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並要求孩子在唱歌時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想像歌曲提供的音樂形象,從而激發幼兒的想像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獨腳站立練習,兩腳可交替訓練,使雙下肢力量均衡。開始時小兒可能要扶著人和物才能抬起一隻腳,逐漸地訓練小兒不依靠人和物自己能夠單足穩定地站立幾秒鐘,並逐漸訓練小兒單足獨站由幾秒到10秒左右時間。可用競賽的形式鼓勵小兒,使小兒能夠逐漸地較穩定地單腳支撐。
2、 跳高、跳遠練習。可在地上放一張紙或劃二道線,要求小兒向前跳時不能踩到紙張或線內,調節紙張或兩條線的寬度,訓練小兒向前跳躍的距離。還可訓練小兒跳 高,可在地面上設置有一定高度的障礙物,如一本書或一塊磚,讓小兒跳越過去,並逐漸地增加難度,如再加一本書或一塊磚,變得更高;或兩本書或兩塊磚平放, 變得更寬,讓孩子練習。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給予適當的防護。
3、發展動作協調能力。泥塑、拼貼畫,既可發展小兒手動作的靈巧性,還可促進小兒想像力和創造力。教會孩子搓、揉、壓、卷、捏等動作,並在此基礎上塑造各種物和人的形象。家長可適當給於指導和幫助,從容易的形象學起,以發展小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提高動手創造的能力。
三 輪童車是這個年齡段小兒特別喜愛的玩具,騎三輪童車既增強孩子的體質,又培養小兒膽大心細、集中注意力的良好習慣,還可以借此訓練小兒動作的協調性、敏捷 性和良好的反應能力,並能幫助小兒理解交通常識。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教小兒練習自己穿衣服,認識衣服的前後,並試著穿好衣服,扣上簡單的扣子。脫衣服時,先自己解開扣子,再脫掉衣服。可用一些較 寬鬆的外衣先讓孩子練習,一般小兒先學會脫衣褲,再學會穿衣服。還要教小兒試著自己穿鞋子。
教會小兒能夠明確的表達要大小便,可訓練小兒自己脫褲子蹲盆或上廁所,教小兒如何才能不弄髒褲子,並教小兒在中午和晚上上床睡覺時知道先去廁所。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 與人交往。可教小兒與其他孩子一起做集體角色遊戲,通過這種遊戲培養孩子建立起與同齡人的關係。在指導孩子們玩角色遊戲時,家長可幫助幼兒分配遊戲的角 色,教幼兒如何遵守角色的各項義務,在角色遊戲中領會人與人的交往和聯繫,豐富生活經驗。例如,扮演保育員的孩子,應該溫和地和孩子說話,給他們玩具,哄 他們玩等,而扮演托兒所孩子的,則要認真聽"保育員"的話。
2、發展語言能力。鼓勵小兒自己敘述一些事情,如 "今天做了什麼?","上公園看到了什麼"等,讓他複述故事,講述圖中所描繪的內容。教小兒記住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父母的職業、單位,自己的年齡等。
3、 培養小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孩子的道德評價能力是在大人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他們常常只是重複父母或老師的看法,以後才慢慢地學會獨立分析。教育孩子 文明禮貌、團結友愛、尊重長輩、尊重老師、愛祖國、愛勞動、正直善良、富於同情心,教孩子遇到困難應努力克服並培養孩子學會從生活中獲得美的感受。

***---***----***-----****-----*****---------*****